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善攻坚,勇创新

时间:2019-01-07 信息来源:西南分局 作者:张向科 字号:[ ] 分享

在西南分局成都项目部活跃着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是一群“90后”的小伙儿,却肩负着公司首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组织、技术管理和测量等生产核心任务。城市轨道交通对我们干惯了传统业务的水电人来说是新领域,面对施工建设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他们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响应公司“扎根蓉城,匠心地铁”的号召,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打造了一支专业技术能力突出的团队。

成都地铁项目部工程部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5岁,主要由工程技术和测量、试验等人员组成。工程部担负着主要的施工指导任务,受人员紧缺、便道不足、材料紧缺等不利因素影响,测量人员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兢兢业业地测量放线;试验员严格把控现场原材料质量、混凝土配合比调配及浇筑工艺;现场技术员规划场地、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跟进现场旁站,每个人可谓身兼多职。

由于轨道交通工程周边设计环境变化快、建设周期短,项目采取科研立项、初步设计、修编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推进的方式,分段出图、以点带面、设计出图贯穿施工全过程,且工程属于PPP模式,所有变更均要求在概算修编阶段完成,施工图阶段原则不允许变更。因此,对施工单位技术管理人员设计意图理解能力、沟通和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

线路虽长,用双脚丈量

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团队来说,最不怕的就是吃苦了。前期线路普查全线共16.7公里,工程测量人员每天背着重达十几公斤的仪器,翻山越岭,与酷热蚊虫作斗争,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只是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白天做完线路普查,晚上回去也不停歇,还要对白天普查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据统计,期间共完成170公里的线路普查,比设计线路整整多了十倍,事后他们常说,全线都是用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看似一句玩笑话,背后透出的却是工程人员不怕吃苦、敢于实践的精神。

过程虽难,用智慧解决

2016年全年,18号线二期工程共经历3次颠覆性方案调整和15次线路微调,直至2017年2月才最终确定方案。为配合设计院线路设计更改,工程部技术人员共完成170公里的线路调查,成功避让220千伏变电站、加气站、加油站、家具厂群、家族祠堂等10余处高赔付建筑,为推动线型稳定、降低实施征拆难度、缩短建设周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助设计前期调查的同时,同步完成了施工区内对外交通道路规划、临水临电接引到施工营地选址、产权单位摸底等策划工作。由于施工方案准备充分,项目部在线路稳定后短短三个月时间里,迅速完成标准化营地和总长近21公里的线下支撑道路建设,为本标段项目顺利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了电建指挥部的高度认可。

2017年,项目转入实施阶段,针对标段“U槽+高架”的施工特点,项目部共同推动完成两项较大设计优化。

一是将初步概算阶段高架桥梁墩身形式由12种形式优化为5种,并取消空心墩,从而减少墩身定型钢模套数,增加模板周转率,加快工程进度和降低项目成本;二是将本标段2座车站由初步设计阶段的“桥建分离”式车站优化为“桥建合一”型式,“桥建分离”式车站其桥建相接处防水处理难度大,经与参建各方沟通,调整为“桥建合一”型式,桩基数量虽增加两倍但避免了后期防水质量风险,为项目降本增效和加快施工进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设虽艰,用意志坚守

2018年6月,三岔站配线段连续梁张拉施工遇到了困难。工程部全体员工连夜开会讨论具体张拉工序,并到现场全天看守张拉过程,总结经验。当时正值夏季,太阳毒辣,又没有遮挡,桥面混凝土温度高达六七十度,负责三岔站工点的技术员秦鹏、张秀颉轮流在现场值班,工人干到几点他们就坚守到几点。每完成一束张拉,技术人员就计算核对一束的实际伸长值,并与理论数值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有问题的及时调整,确保了预应力张拉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前后经历了半个月,技术人员掌握了全部连续梁张拉工序及其重难点,为后续张拉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保障奠定了技术基础。

要求虽高,用刻苦钻研

由于项目地处空港核心规划区,施工区段内高架桥和车站将来均为城市景观,因此,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和电建集团指挥部均对高架桥墩身外观质量提出较高要求。为达到墩柱外观标准,工程部技术、质量、试验人员从试验墩入手,调配比、选模板、优工艺、研脱模,与公司专家一道共同分析研究,先后进行七次浇筑试验,最终选定最优施工参数。目前,墩柱施工已接近尾声,颜色均匀,表面光洁,受到铁路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7年9月,工程部成立了科研技术攻关小组,在项目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攻关小组孙彪、张向科、朱小梦潜心钻研基于BIM技术的各项研究课题,白天完成常规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学习、绘制BIM模型,常常为了一个模型工作到凌晨,他们从软件安装开始学习,到画出一个个小模型,再到整个工程实体动画模拟施工,解决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 BIM攻关小组陆续解决了高架车站超长配线连续梁现浇、140千米时速高架桥下部结构施工安全、轨道交通构筑物与城市景观融合以及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等技术难题。团队以工程为依托,牵头完成两篇基于BIM技术的连续梁施工工法。两篇工法特点突出,具有创新性与实操性,得到了中电建铁路公司的好评,为BIM技术在类似桥梁施工中的应用起到了带动作用,并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成果虽丰,依然砥砺前行

为了学好轨道交通施工技术,尽快融入轨道交通市场,工程部人员加班加点学习专业知识,从临建到基础施工,从基础施工到主体结构施工,他们用比兄弟标段多付出数倍的努力,换来了团队的成长和项目部优秀的业绩,在历次季度考评排名中,六局项目部在88家单位排名由最初的第83名到后来的第45名,再到第5名。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蒋宗全在会上激情洋溢地说:“没想到水电六局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会有这么大的进步,他们的综合水平已经步入了一线行列。” 

面对成绩和表扬,这群年轻人没有骄傲自满,仍在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工程一天天地进行着,技术人员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努力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技术上,大家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面对困难,六局的年轻人无所畏惧,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地努力,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六局的品质,就在这一条条钢筋、一道道工序、一座座桥墩中展现。

六局的形象,就在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施工、精准化建设中打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为年轻,成长之路必定经历风雨、经受磨砺,在荆棘和坎坷中奋力前行;因为年轻,他们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发奋有为的志向。他们正在用自己灿烂的青春书写最好的篇章。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