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走出去”开拓奋进 “走进去”共赢发展 ——水电六局尼泊尔国别市场耕耘侧记

时间:2023-09-07 信息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杨建清 刘永强 字号:[ ] 分享

尼泊尔与中国西藏接壤,世代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友好的传统友谊,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水电六局是中国电建系统内较早尝试开展国际业务的企业之一,与尼泊尔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六局承建尼泊尔马相迪水电站引水洞土建工程(引水洞开挖及混凝土衬砌工程),由此,开启了六局与尼泊尔携手并进、谱写共赢发展的历史篇章。

马相迪水电站——奏响建设序曲

马相迪水电站引水洞土建工程地质复杂、岩体破碎,施工环境高温潮湿,塌方落石频发。当时,六局派出了由150人组成的管理、施工团队,承建7134.3米长引水隧洞、调压井、75米长压力斜井及3条岔管、3座地下厂房、3条尾水隧洞以及尾水闸门井等。

一千多个日夜里,建设团队发挥“地下铁军”的专长,挥汗攻坚,将“六局智慧”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建设团队将国内地下工程施工中总结的宝贵经验积极运用在开挖过程中,采用了当时在国际上较为成熟且主流的新奥法光面爆破、ALIMAK爬罐斜洞开挖等技术,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

六局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品格,也在尼泊尔的土地上得到充分展现。

因当时施工条件所限,引水隧洞开挖过程中,虽未发生大型塌方事故,但中小型的塌方、落石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在1986年8月18日引水隧洞正式开挖到1987年9月27日进尺达到3479米的这13个月时间里,发生塌方177次,岩体量超过1500立方米,平均每开挖20延米就发生一次9立方米的塌方。

建设团队就是在这样寸寸艰险、尺尺惊心、临渊履薄的情况下,头戴黄帽子,脚蹬黑雨靴,甩开膀子大干,扬起笑脸无惧无畏。透过一张张早已泛黄的旧照片,仿佛依旧可以嗅到空气中混凝土特有的味道,感受到建设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建设激情。建设者们创造了4个作业面最高月进尺574.1米的好成绩,1989年6月,水电站各主体项目完工,六局职工分期分批平安回国,但是六局建设者的故事却在尼泊尔播下了种子。

上塔马克西水电站——再续建设之缘

2010年9月,被誉为尼泊尔“国之荣耀”的上塔马克西水电站正式开工,总装机容量456兆瓦,是尼泊尔装机最大、政府投资最多的水电站。时隔20余年,六局再次走进尼泊尔,承建上塔马克西水电站地下厂房、主交通洞、尾水洞等土建工程。

在上塔马克西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六局秉承着“诚信守约、过程控制、创优工程”的施工总体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尼泊尔及行业质量控制管理法规办法识别率、施工质量考核覆盖率、预防措施处置率、质量隐患整改率、单元工程验收合格率5个100%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抓施工质量与进度,积极采用业内、国内建筑行业10个大项11个小项新技术、5项新材料、3项新设备,为打造精品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建设过程中,有一天,因连日暴雨,项目部尾水出口附近的山体发生塌方,一只白色的狐狸被困。项目部投入了人员和设备,从上午忙到深夜,为小狐狸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中方职工对生命的尊重让在场的尼籍职工感动,两国职工的心因为营救小狐狸的行动而更加贴近。在后来发生的尼泊尔里氏8.1级大地震中,项目部营区及施工现场受损严重,尼籍职工与中方职工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并肩同行,共渡难关,六局也成为大地震后最快复工的施工企业。

2022年3月19日,上塔马克西水电站举行整体完工仪式,时任尼泊尔总理谢尔·巴哈杜尔·德乌帕出席活动并对参建单位给予高度认可,称赞六局为弥补尼泊尔的电力缺口,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马相迪水电站——困境之中展担当

上马相迪水电站是马相迪河梯级水电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2017年,公司先后承建了进厂交通桥、送出工程应急方案132千伏输电线路和马相迪水电站开关站间隔升级等多个标段的工程。

项目于2015年4月8日正式开工,开工17天后便遭遇了尼泊尔里氏8.1级的“4·25”地震。震后口岸关闭,永久征地、停电协调等多重制约因素摆在眼前,施工生产举步维艰。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面对困境,项目建设者和30年前在马相迪奋战的前辈们一样,列出问题清单、抓住问题关键,动用了可动用的一切资源,找门路解决问题,积极进行复工建设。

2017年1月1日,上马相迪水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截至目前,已安全稳定运行六年之久,累计发电量超过22亿千瓦时,为首都加德满都以及尼泊尔第一大旅游城市——博卡拉,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质、清洁的能源,对缓解尼泊尔电力紧张,促进当地经济、旅游和就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创造了巨大价值,也成为了中资企业参与尼泊尔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尼两国互利合作的典范。

迈拉穆齐引水工程——引来活水润心田

迈拉穆齐引水工程是尼泊尔有史以来最大的饮用水项目,将迈拉穆齐河的源源活水送往加德满都,解决加都谷地500多万人安全用水,这个设想堪称伟大。

然而,在筹备施工生产过程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人、材、机等内外部资源极度短缺的条件下,六局广大建设者积极响应尼泊尔政府号召,主动担当起疫情防控与施工生产的责任,全面盘点各方资源,合理规划施工方案,最终在中方职工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成品质量零缺陷的前提下,于2021年3月6日实现试通水。

2021年6月15日,迈拉穆齐河流域遭遇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施工现场及营区在泥石流过境后被砂石和淤泥所掩埋,部分地段深达20米。

彼时,项目上仅有4名中方员工和部分尼籍工人,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可供调用,隧洞内被掩埋情况不明,大型设备无法在狭窄的隧洞内回转,人力无法撬动的巨石、湿软的淤泥填满整个洞室、无法有效排除烟雾的情况下,他们用双手疏通排沙管,脚趟稀泥手刨肩抗,一次又一次往返于洞室内外……两个月日夜不停的奋战,终于让潺潺活水再次流向加德满都,展现了中国企业的组织力、行动力,再一次刷新了尼政府高层对中国企业的认知。

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在2023年6月17日深入迈拉穆齐项目一线视察时表示,迈拉穆齐项目是引以为傲的国家工程,是“国民自豪项目”,向所有参建人员表达敬意。

多拉卡县公立学校恢复项目——点燃尼泊尔的希望

援尼泊尔多拉卡县公立学校恢复项目是六局承建的首个援外项目,也是中国政府针对2015年“4·25”大地震后,为帮助恢复尼泊尔北部山区教育事业开展的重要援外项目。

两所学校在大地震后几近被摧毁,本就依山而建的教室满眼的断壁残垣,室内潮湿闷热昏暗无光,校长在学校项目开工仪式上表示,他每天都在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尤其在半年之久的雨季中,教室都未曾关过门。尼方政府和教育部迫切期待学校早日投入使用,六局对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感同身受。

建设正酣,却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长达166天的停工。

提起这段时期的感受,项目经理陈曾伟说:“我终于体会到了‘心急如焚’是什么样的滋味。我甚至不敢去看校长的眼睛,会觉得辜负了他的期待。”那段时间,项目部的主要领导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翻来覆去地研讨尽快复工的解决方案。

动用一切资源,锁定目标工期不动摇。经过多方努力,2022年2月、6月,两座学校的教学楼相继封顶,希望越来越近,终于触手可得。项目以援外项目中期验收阶段最好成绩——优良等级,通过专家组考核,成为尼泊尔众多援外项目中的标杆。

2023年4月,两所援建学校迎来校庆纪念日,六局建设者受邀参与庆典活动,并代表中国电建向两所学校捐赠了大量的文具、教具和体育用品,听到今年10月新学校就能投入使用时,孩子们发出了欢呼声。这欢呼声的背后,是中国电建对尼泊尔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是对尼泊尔孩子的诚挚祝福。

援尼泊尔多拉卡县公立学校恢复项目是促进中尼两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共赢之举,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友谊象征,也是中尼两国政府加强教育等民生领域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行动。

崔树里1水电站——属地化引领新发展

2021年12月31日开工的尼泊尔上崔树里1水电站项目是水电六局在尼泊尔最大的在建项目,也是全力推进属地化管理的重点项目。

项目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属地化管理模式,结合项目部生产实际与周边村镇务工人员业务水平,以工种为单位,在充分征集外籍管理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招聘、薪资、管理、培训”等程序化的属地化用工管理模式,使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合法化、规范化、合理化,大大提高了施工生产效率,降低了非传统社会安全风险。

“引导激励、尊重互信”是上崔项目属地化管理的又一亮点。项目部中尼职工比例高达1:7,项目部积极推进中尼跨文化交际,以“中尼一家亲”和“勤正诚爱”作为项目文化内核,建立专门针对外籍职工的特别贡献奖与优秀员工奖,不断加大对当地民众的帮扶力度,开展免费技术培训促进技能转化,扎实履行央企社会职责,用心、用情架起中尼两国人民的“连心桥”。

在中尼两国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导流洞提前21天完成衬砌目标,厂房首层开挖、围堰CSGR混凝土施工以及主交通洞等多条洞室的开挖支护节点如期完成,工程建设成果受到了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尼泊尔水利部、业主等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项目建成后,将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能源电力结构、提升用电稳定性、维护能源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从1985年到2023年,六局在助力尼泊尔工程建设,推动尼泊尔经济发展中持续不懈地贡献着智慧和力量。施工工艺在迭代、管理技术在进步、生产生活环境在改善,曾经的历史成为了企业发展沧桑坚定的背景音,唯一不变的是中尼两国人民始终如一的深厚情谊。

在尼泊尔,有一条六局资助建设的“电建路”;有跟着六局干了10年的鲁达,他从普通村民成长为可以操着流利中文、独当一面,带领当地工人从事施工管理的厂房工区大工长;有通过“导师带徒”成长起来的优秀HR比尼塔,她是中尼两国职工之间沟通的“传声筒”和“收音机”……

在项目,小车司机迪帕克在遭遇病魔后,中方职工在短短几天内自发捐款超过30万卢比,让他不再受医药费困扰而安心养病;中方职工王晨晨和李彬与美丽的尼泊尔姑娘帕桑格和拉贾尼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谱写了相伴一生的爱情故事。

近40年的相助相伴,两代六局人的开拓与奋进,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与标杆工程,使六局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发展,也实现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未来,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六局人走进尼泊尔,为改善尼泊尔能源电力结构,提升当地百姓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做出更多贡献,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深化合作、深化友谊,实现共赢发展。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