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谈管理】张春雷:抓住新能源机遇,着力打造高标准数字化风电场 | |||||
| |||||
化风为能聚光成电。近年来,围绕“双碳”目标,公司紧抓机遇,做出“着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抢占抽水蓄能、光伏、风电以及地热能、储能、综合能源市场”的重要部署。2022年,公司成功中标彰武大四家子99兆瓦风电场新建工程,2023年12月,再度成功中标辽水新能彰武400兆瓦风电场新建工程项目EPC总承包一标和四标,拉开了打造高标准数字化风电场、助力辽宁新能源发展的新征程。 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创纪录 彰武大四家子99兆瓦风电场工程共计22台4.5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塔筒最大直径6.3米;轮毂高度140米,相当于46层楼高;叶轮直径191米,单只叶片长度93.2米,扫风面积约等于四个标准足球场。 该项目在建期间是阜新地区所有风电项目中单机容量最大、安装高度最高、叶轮直径最大的机组,塔筒、机舱、叶轮重量均达到百吨以上。彰武大四家子99兆瓦风电工程选址在海拔高度130米—240米的丘陵地区,对外运输线路涉及多条国道、省道及村道等,大件机组配件运输交通情况极为复杂;大叶片带来更大单位千瓦的扫风面积,同时也对塔筒的承载能力和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子项目布置分散,施工过程中,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具有较大跨度,施工难度较大。 项目部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手段,通过BIM技术生动模拟了塔筒运输、翻身、组装的全过程,进而为风电机组安装提供科学指导。 在设计上,通过BIM建型,提出了采用6段分片式塔筒,顶部保留传统钢塔常规直径的设计方案,运输限制小、拼装快速高效、吊装工艺与普通塔筒无差别,有效保证了整个塔架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塔筒组装过程中,通过增加塔底直径的方法,解决了塔底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减少了板材厚度;塔筒纵缝拼装采用了在航空及动车领域成熟运用的短尾铆钉技术,通过挤压塑性变形的方式将套环与铆钉进行连接,实现了纵向法兰螺栓连接的防松及免维护。 夯实基础,管理提升精施工 数字化技术同样融入进度管理、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中。项目部应用劳务实名、智能监控、数字化平台、物联网平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指挥中心、风机设备运输监测、危险区域报警等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对工程现场进行全方位、立体化远程管理,实现了对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在进度管理方面,基于时间和重要节点的三维建模进行动态控制。例如升压站土建施工、风机基础施工、塔筒吊装、集电线路敷设、电气调试以及倒送电、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等重要节点,管理人员都通过手机端对计划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控工程进度并及时跟进调整。 在成本控制方面,结合建设地点、建设工艺、施工设备等信息,通过三维模型,对建设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并不断优化,最终挑选出了效益最优的建设方案。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快速提取整个工程的工程量,将实际造价与计划造价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出入点并及时修正,提高项目结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安全管理方面,基于系统提供的施工控制前期和后期的综合信息,加强风险防范并做好重点区域标记,安全管理人员结合风险提示,加强现场隐患排查,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技术交底及安全管理,高质量地完成了风机吊装这样高风险项目的操作,实现了安全“零”事故。22台风力发电机组自2023年10月2日全部投产发电以来,机组运行安全稳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精品机组水平。 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筑品牌 项目部从“节约、环保、低碳、健康”四个维度定义绿色施工。风电基础的建构筑物基础埋深较深,在基坑开挖前,项目部在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讨论,依托数字化模型的数据支持,选择开挖量最小、对土体扰动最小、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施工方案。同时,项目部开展绿色施工专项培训,加强对施工人员绿色施工理念宣贯,尽最大可能保护既有环境。 在施工中,项目部使用了“变频器调速节能技术”“电网全网无功优化及协调控制技术”“夹芯复合轻型建筑结构体系节能技术”“墙体用超薄绝热保温板技术”等多项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光。成功承建彰武大四家子99兆瓦风电工程之后,公司在彰武风电市场“并蒂开花”。当前,辽水新能彰武400兆瓦风电场新建工程项目EPC总承包一标和四标相继开工,在未来的建设中,我们将再接再厉,以身践行国家绿色发展,以高质量的履约,为六局品牌再添色彩,推动辽宁风电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