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局好青年】苏鹏程:一泓碧水映匠心 | ||||
| ||||
长江,是三峡的险峻,是江南的温柔,也是每一位中国人血脉里奔涌的壮歌。2016年初,针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的剧烈变化,国家提出了“长江大保护”战略,坚决守护好长江母亲河。 2020年,公司成功中标江夏“七湖两港”工程,这是长江大保护战略上的重要一环,守护着长江支流金水河与梁子湖的一汪碧水。建设拉开序幕,也拉开了苏鹏程与一泓碧水的青春之约。 “七湖两港”工程总面积839公顷,治理总长近100公里。岸边水域以往大多是鱼塘,养殖投肥造成了167万平方米的黑臭底泥,导致了水质恶化,破坏了湖内生态环境。湖底淤泥量巨大但清淤弃渣外运受限,难以采用传统方法处理淤泥,非常棘手。 生态环境治理考验的不是蛮力而是智慧。作为项目总工程师,苏鹏程以项目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带领团队联合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难题较量的污泥攻坚战。 他广泛查阅相关书籍和最新的行业期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试验室里的灯光经常亮到半夜,不同湖区采集的黑臭底泥样本成了他的“香饽饽”。他不停地现场踏勘,走访,对接街道村镇逐片了解权属,通过“无人机+无人船”立体航拍,确定枯水期水位变幅,合理安排工程工序,及时优化施工方案。 随着反复地分析、比对、试验,形成了一套结合创新材料、专用设备、智能软件及配套检测系统的“黑臭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体系”。 这项研究成果在抑制底泥污染释放的同时,可保证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既实现了底泥的原位修复,又避免了二次污染,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扫清了最大障碍,获评中国施工企业协会微创新大赛一等奖。 解决了黑臭底泥的问题,接下来的重难点是水下生态系统的构建。苏鹏程敏锐意识到在水生植物种植环节,传统的土围堰种植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对水体造成二次扰动。为寻找更环保、高效的方法,他与团队跑遍武汉周边所有的水环境治理工程,虚心学习,仔细借鉴。在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后,苏鹏程独辟蹊径,提出了可灵活装卸的“不透水围格”替代传统土围堰的合理化建议。这一创新可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水深需求,既降低了作业风险,也实现了多工序的同时施工,减少施工能耗近40%,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土方开挖和运输,更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岸线生态。 “湖泊治理,修复是基础,长效是关键。”江夏的湖水逐渐清澈,水草日益丰茂,苏鹏程的思考却从未停止。一项项科研成果的成功应用,更加激发了苏鹏程的创新热情。他带领团队针对江夏湖泊的具体水文特征、入湖水质特点及周边潜在的污染源进行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研发的“城市湖泊入流污水强化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有效应对了入湖污水和潜在重金属污染的挑战。他组织开展质量成果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搭建“多元创新平台”,把加快数字化施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带领团队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取得了多项成绩。项目部获评优质工程奖1个、QC成果27项、专利成果30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8个。 如今的江夏区“七湖两港”,水天一色,岸绿景美。2023年,“前湖工程”入选武汉市美丽河湖经典案例;2024年,“七湖两港”工程成为华中区域河湖治理工程重点观摩项目之一。 时至今日,苏鹏程的手机里,还收藏着当时“学习强国”前湖工程作为典范工程的报道。虽然里面没有提及他的名字,但是作为一名建设者,这篇报道肯定在他的青春世界里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鹏程(右一)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