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一方灶台两国情

时间:2025-08-19 信息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苏 越 字号:[ ]

凌晨四点,尼泊尔还笼罩在夜色中,上崔树里1水电站项目部的食堂已经亮起了灯。大厨王师傅手脚麻利地拌好了小菜,转头看向他的得意弟子——拉达,正将昨天晚上发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揉搓排气,接着将面团搓条,分成一个个“小圆饼”。

今天是拉达的“主场”,王师傅准备借着早餐的机会,考验一下她做花卷的本事。

拉达将“小圆饼”擀成面皮,不厚不薄,托在手中稍有分量,抹上热油泼香的葱花,再撒上少许细盐和花椒粉调味,双手一抻,将面皮卷成长条状,再用刀在中间划一刀,随后,捏住两端轻轻拉长,再交叉拧成麻花,最后盘绕收口,一个层次分明的花卷就成型了。王师傅抿着嘴点了点头,这姑娘算是学到他的“精髓”了。一屉东北大花卷,几分钟的工夫便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上锅、开蒸!

两年前,拉达还只是个洗菜的小帮工。项目部东北人较多,大家都吃不惯尼泊尔当地的菜肴,尽管拉达一再表示,她的厨艺相当了得,完全可以胜任厨师的工作,大家还是很纠结。不得已,项目部的同事只好轮流着做饭,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就在这个时候,原本负责测量工作的王师傅主动揽下了厨房的工作,原本快退休的他这下正式转岗了。

别看王师傅是技术出身,那厨艺也不是吹的。这个曾经扛着测量仪器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陡坡上摸爬滚打的东北汉子,把测量时的较真劲全带进了厨房。人干净不说,煎炒烹炸也是样样在行,最拿手的还属他做的面食,暄腾腾的大馒头、葱香四溢的油花卷、软软乎乎的大筋饼、底酥面软的贴饼子……配上小咸菜和大炖菜,真是顿顿带劲。同事们基本上都是边吃边赞,说他真是被“技术”耽误的好厨子。

拉达就这样被吸引了。王师傅工作的时候,总发现她像个“小偷”一样斜着眼看着,手上还不停地比划着,模仿着王师傅揉面的手法。有这股子学习的劲,那就是“好苗子”啊。于是,一个想教,一个愿学,这师徒对子就结上了。

王师傅很耐心,拉达很用心。她最羡慕的就是王师傅的面点手艺,觉得最难的是包包子,那一条条精致的“褶”,需巧劲拿捏,实在需要些功夫;还有东北的大炖菜,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明明都是按着师傅的配比,一样的调料,可是拉达做出来就是另一个味道。项目部的同事一直都很捧场,可拉达不服输,她就想做出像师傅那样让大家可口的饭菜来。她准备了一个小本本,上面精确地记录着师傅放油的时间、油锅的状态,什么时候开大火,什么时候调成小火,真是事无巨细。

项目部是个大教室,而拉达的课堂就是那间永远飘着饭菜香的后厨。她勤快、肯学、不怕苦,食堂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不到半年,她已经可以独自掌勺百人份的饭菜。有一次,尼泊尔当地政府部长来视察项目,尝了她做的馍馍后赞不绝口。拉达知道后腼腆一笑,低头继续揉面,手上的劲可是更足了。

拉达是个心思细腻的姑娘。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她记住了项目部每个人的口味偏好,谁是东北人,偏咸口;谁是西安人,愿意吃面食;谁是广州的,喜欢喝汤……她没有去过中国,她也不知道这些城市的区别,可是,她的心里记挂着这些人。每当看到同事们吃到可口的饭菜,疲惫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时,她就觉得,厨房早已不只是工作的地方,而是值得她用心经营的第二个家。

拉达“出师”了,开始管理厨房、分配任务、带新人,从洗菜的小帮厨成长为整个食堂的核心人物,这份成长离不开老王的悉心指导。这位东北老师傅不仅手把手教她厨艺,更让她真切感受到了东北人特有的热乎劲。拉达最爱听老王讲述东北的生活趣事,谁家包了饺子准会给邻居送一盘,谁家园子里的果子熟了总要摘一篮子挨家挨户地送……这些温暖的点滴,让拉达对那片黑土地产生了特别的向往。

这份人情味很快就传递到了整个项目。工人们就餐时放在食堂的大茶杯里总是不知不觉就续上了热水;值夜班的工人推开食堂的门就能喝到保温的热粥;雨季来临时,每个餐盘旁都会多放一小碟驱寒的姜丝……这些细微的体贴,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整个项目都变得温暖起来。  

拉达常常望着食堂里来来往往的同事们出神,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嘴角不自觉就扬了起来。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她觉得特别有意义。在中国电建,她不仅找到了一份工作,更从一名普通小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部大厨,还与中国同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我们都在用最平凡的生活、最微小的故事书写着“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一方灶台见证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成长,更是中国建设者授人以渔的承诺,承载的不仅是人间烟火,更是共同发展的希望。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