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局好青年】胡仲晰:“把一件件小事都做好,就是担当!” | ||||
| ||||
“我的姥爷是六局第一批安全员,用铁棒一敲就知道哪里有塌方的隐患;我的父亲是装载机高级技师,参建过不少大型水电站项目的建设。我从小就住在六局大院里,是被六局的长辈们轮流照顾长大的,对六局的情怀不但陪伴我长大,也透进了我的内心。” 六局大院里的“小螺丝钉” 胡仲晰是六局大院里走出的孩子。2008年,大学毕业的她坚定地选择了六局,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扎根在施工一线。17年来,她先后参与了磨盘山电站、南水北调工程、重庆梨子坪大坝以及涪陵双江水库、白云机场等多个项目的建设。项目综合部的工作繁杂琐碎,胡仲晰就像项目的“大管家”,每天要处理数十项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她始终任劳任怨,把一件件小事做实做细。 “综合部的工作任务多而杂,不能蛮干,要找对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用心。”谈及如何将千头万绪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亮出了她的“三分工作法”,即重要紧急的事情马上办、重要不急的事情按计划办、常规小事见缝插针地办。她的工位上,总是贴着不同颜色的便利贴。每天早晨,她都会将当天要处理的事项按轻重缓急列成清单,晚上下班后,逐一打钩确认再做好新一天的工作规划。 在高原盛开的“格桑花” 2010 年,她进入藏区参建巴拉电站。阿坝州海拔3000多米,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地震和山体滑坡也是常事儿。她却在砂石瓦砾里,找到了自己盛开的土壤,在高原绽放笑脸。 有一次,她在出差回来的路上遭遇山体塌方,车的后半段被埋在了石泥里,她的脸和身上也被破碎的挡风玻璃划伤。同事们都担心得不得了,她从车里爬出来,慢悠悠地给自己来了一张自拍,还安慰同事说:“没事!人在,也没破相,美貌依旧。” 在藏区,胡仲晰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务,还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当地村民。她发现村里一些藏族孩子不会写汉字,汉语表达也很困难,便在工作之余到学校教孩子们写字、说普通话。她组织项目部同事为藏区牧民捐赠衣物;在村路的危险处立起石碑,提醒村民注意出行安全。 藏族老乡们热情地邀请她参加传统的赏花节,并为她献上最纯洁的哈达。老乡们说:“她就像开在石缝里的格桑花,最美”。 三年的高原施工,给她的身体留下了“高原印记”。原本皮肤白净的她,脸上长出了“高原红”;每次休假回家,都因为醉氧反应,要迷迷糊糊地睡上两三天;她的指甲也因长期缺氧变得扁平。可是,她说:“老一辈六局人能做到的,新一代六局人也做得到。走出去,六局的‘小螺丝钉’也要担起使命。” 张贴在白云间的“暖心贴” 2023年,胡仲晰跟随团队一起开始“征战”大湾区。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褪去青涩稚嫩,她在工作中以大姐姐般的包容和暖意,全心全意为职工做好服务。“把工地变成家,工程就有了温度”。白云机场项目食堂不仅有菜饭香更有人情味,她和综合部的同事一起建立“口味档案”,合理安排菜单,让每名职工都能吃上惦念的“家乡味”;每逢重大节日,胡仲晰都积极组织活动,代表项目部为职工家属寄去月饼、粽子和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酷暑时,她带着项目志愿者给工友分西瓜、凉茶、药品,组织党员宣讲进工地,邀请保健医生为工友宣传职业病免费理疗;她牵头组织民工体检,降低企业用工风险,得到国家重点媒体新华网、广州新闻的报道。她牵头组建“天河职工夜校”,鼓励项目职工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分包施工队伍的资料员也在她的帮助下,顺利通过了本科考试;她将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个个故事汇于笔端,在项目新闻宣传工作中勇挑大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六局故事。 “我要把六局教会我的,传递给更多的人。”一桩桩、一件件,事虽小,胡仲晰却将六局的人文关怀举措切实落地生根,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把一件件小事都做好,就是担当。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