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刀雕琢破岩壁 徂徕山下启征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建设侧记

时间:2025-04-22 信息来源:西南公司 作者:李柏辉 刘锡桂 字号:[ ]

春日的徂徕山下,轰鸣的机械声与岩石碰撞的脆响,交织成新时代的建设乐章,山东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主副厂房工程,便是这场建设交响乐中最激昂的音符。

4 月 15 日,对于山东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历经 657 天的日夜奋战,山东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主副厂房开挖工程提前 80 天完成节点目标,三大洞室开挖支护顺利收官。不远的将来,这里将安放6台发电机组,让这座山东省“十四五”重点工程,如同一颗“地下心脏”,为华北电网输送调峰填谷的澎湃动能。

建设的过程是项目部与泰山支脉的艰难“较量”。电站主副厂房工程主体结构埋深超 300 米,穿越多条断裂带,开挖量达28.7 万立方米。

“岩爆风险高、围岩变形控制难、立体交叉作业复杂……”项目经理宋尚荣在超危大技术研讨会上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一列在了黑板上。坚持问题导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于项目部来说,这些问题虽然棘手,但绝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马占国 、 马晓磊 、 郭飞飞 ……泰安项目团队几大技术骨干从乌东德水电站“转场”而来,在地下洞井群开挖全过程变形的动态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智能养护系统应用、复杂地层巨型埋藏式调压井群开挖支护等方面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能力高强。经过“国之重器”——乌东德水电站地下厂房建设的历练,泰安技术团队立志将泰安项目打造成新标杆。

如何打造?那就绝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是要在建设中以创新赋能发展,推动新的技术革命。

地下厂房开挖采用传统爆破法,围岩损伤和超欠挖问题不可避免。为攻克这一难题,项目团队与山东大学携手,研发出 “超高压水力射流无损切割技术”。280兆帕的水流以每秒 800米的速度喷射而出,在断层带施工时,扇形喷头能实时调整切割轨迹,在花岗岩体上雕琢出误差仅 15 毫米的平整岩台。当水射流刀头切入岩壁,每一立方碎石的崩落,都是对大地力量的重新“征服”。这项技术就像给大山做“微创手术”,在保证施工精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围岩的扰动。

岩锚梁混凝土浇筑施工,同样是一场精彩的质量“攻坚战”。岩锚梁是地下厂房施工中难度最大、质量要求最高的部位,贯穿地下主厂房,长 212(单边)米,是承受机组转子吊装重量的支点,决定着后期大型机组吊装的成功与否。

为达到理想的浇筑效果,确保岩锚梁质量满足建设要求,项目部提出应用“玄武岩纤维 + PE 覆膜模板”组合工艺进行施工。六局人对这项工艺并不陌生。在丰满重建工程中,公司创新采用这一工艺,实现了电站主厂房内部墙体、柱体和机墩、风罩墙等部位的一次成型,自然形成混凝土的“镜面”效果,免除了二次装饰之赘。

“掺入玄武岩纤维的混凝土,抗裂性能与和易性大幅提升,定制的 PE模板让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光滑如镜,呈现出大理石质感,而且更加符合泰安抽水蓄能电站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项目总工程师冯艳朝信心十足,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开展技术革新,借助BIM模型动态调整养护方案,构建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检测混凝土温度,精益求精。拆模那天,当第一束灯光打在岩锚梁上时,光滑的混凝土表面竟能清晰映出人影,连安全帽上“水电六局”几个字都清晰可见。一位分包队伍的老师傅,忍不住伸手抚摸,光滑的触感让他啧啧称奇,连叹:“混凝土也能当镜子照,开眼界,真是开眼界喽!”

在追求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同时,项目部坚持党建引领,组建“党员先锋队”,针对治理断层带渗水,不同围岩类别、隧洞断面形式爆破等施工重难点,围绕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目标,研发了“电动机械 + 水雾降尘”组合施工方法,有效改善了施工环境,减少了粉尘污染;将智能监控系统与人工巡查紧密配合,自动识别违规操作,预警岩爆风险;基于BIM、物联网技术、UE技术等组建的技术模块,实现了地下厂房开挖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

晨光穿透徂徕山的云雾,洒在这片镌刻着建设者奋斗足迹的土地上,泰安抽水蓄能电站的轮廓正从蓝图走向现实。这不仅是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六局建设者们“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见证。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六局人将继续在徂徕山下谱写崭新篇章。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