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谈管理】吕鑫:以创新破难题、以实干创速度,打造光伏项目新标杆 | ||||
| ||||
中广核一汽弗迪自带负荷配置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共有31 个单元,采用“一阵一变”的单元接线方式,融合“光伏+生态修复”模式,通过柔性支架技术实现水面高效空间利用,是目前公司承建的最大水上光伏项目。 水上光伏项目主要利用水塘、小型湖泊、水库、蓄水池等。相较于地面光伏项目,水上光伏项目没有地面开挖施工,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且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同时,因水面地势相对较为开阔,太阳能照射面积均匀且光照时间长,所以发电效率较高,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但是,水上作业很难大量使用重型机械等进行高效率施工,冬季严寒天气、水面结冰也为施工带来不少挑战。松原滩涂地质条件复杂,传统桩基下沉速度慢、易偏位,桩基施工就给项目施工团队来了一个“下马威”。 项目部迅速组织技术团队开展专项攻关,通过“三步走”策略成功破解难题。优化桩基设计,将原方案的“平底桩”优化为“铅笔桩”,提高了一次性打桩成功率;优化工艺流程,更换大吨位沉桩船,提高施工效率;引入北斗定位系统+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施工全过程精准控制。 通过这一系列技术创新,项目部成功克服了松原滩涂地质条件带来的施工难题,为后续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于2024年9月初开工,2025年4月一线并网成功,施工期贯穿秋冬两季。 面对秋季水位下降、冬季严寒冰冻等季节性挑战,项目部采用“围堰抽水+冬季冻淤+陆地打桩”的组合策略,创新性地破解了季节性施工难题,不仅节省了船机成本,还为电气安装开辟了作业面,为后续同类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这种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施工策略,充分展现了项目团队攻坚克难的智慧和能力。 冰面承载力不足影响施工进度和安全,项目部创新提出“破冰抛石挤淤”方案,并成功研发“冰面安装平台”和“运输工装”两大关键装置,相当于“冰上爬犁”,两套装置协同作业,将单个施工周期从30天压缩至2天,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实现了百万工时“零事故”。 道路施工中,首创“分层浇筑+温控暖棚”工艺,混凝土较计划提前6天达到设计强度要求。项目部不仅实现了升压站“当年开工、当年并网”的建设目标,更探索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严寒区域水上光伏项目建设解决方案。 面对松花江畔的极寒环境和复杂的水上作业条件,项目部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先锋作用,筑牢战斗堡垒,凝聚攻坚合力。 组建“党员突击队”,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干部必冲锋在前,在寒风刺骨的江面上,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六局铁军精神。 2025年5月28日,中广核一汽弗迪自带负荷配置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成功。 项目的成功建设,是公司新能源业务发展的重要实践,展现了“光伏+”模式的无限潜力。站在新的起点上,项目建设团队将继续积极践行公司“创新文化”,秉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以此次建设经验为新的起点,在新能源发展的征途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吕 鑫(左二)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