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桂洲大道地下“暗战”告捷 ——顺德项目桂洲大道污水主干管施工侧记 | ||||
| ||||
雨水污水合流、管网频发堵塞、河涌时有倒灌……这些长期困扰顺德容桂居民的水环境难题,正在被逐一破解。 8月29日,公司承建的顺德区容桂水系水环境工程——桂洲大道污水主干管正式通水,这条深埋于地下6米、长2公里的城市新“血管”,承担起容桂第一污水处理厂西线“收污水、挤外水”的重要任务,意味着容桂联围水环境治理迈入关键阶段。 治理之前,容桂片区的污水管网已长期处于“超负荷、低效率”的运行状态。原有管道建成年代较早,材质老化、管径偏小、堵塞频发,运行可靠性严重下降。每逢降雨,雨污混流现象屡见不鲜,污水溢流、河道倒灌等情况时有发生,不仅直接污染河涌水体,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新建污水主干管,不仅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工程需要,更是容桂治理水污染、重塑水生态的迫切要求。作为连接容桂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核心通道”,这条新建污水主干管线是容桂污水治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如果将污水处理厂比作整个片区污水治理的“心脏”,那么这条贯穿桂洲大道的管道,便是负责输送每日数万吨污水的“大动脉”。设计纳污范围达8.25平方公里,日收集及输送污水能力约3.7万吨,可有效覆盖容桂中心区域目前的污水产生量,彻底扭转原有系统收集运输能力不足的困境。 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暗战”。2024年3月11日,桂洲大道污水主干管建设拉开序幕。 在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复杂的桂洲大道实施顶管作业,任何疏漏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项目部精准梳理工作思路,以“青年突击队”为先锋,开展精细化的管线复核工作。应用高精度陀螺仪、多功能管线探测仪、地质雷达扫描等先进设备,对施工区域下方密布的燃气管道、高压电缆、通信光缆、给排水管道等既有管线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探查与测绘,累计复核管线总长度超过35公里,识别并标注出17处重大交叉冲突风险点。 基于详实的复核数据,项目部联合中电建中南院反复优化实施方案,最终确定新建管道采用DN1200钢筋混凝土管,以顶管工艺下穿桂洲大道及多条主干路口,最大程度减少对交通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工作,不显见于外,却为后续施工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9月初,管线复核工作圆满收官,工程进入紧张施工阶段。项目部锚定通水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顶管施工先后遭遇地勘预料之外的微风化和未风化岩层、顶管机头与老旧管道沉井刃脚冲突、地下水系丰富引发基坑涌水、干管高水位接驳等多个棘手难题。特别是在下穿交通主干道段施工时,顶管机头需在淤泥质砂层中长距离掘进,对沉降控制要求极高,项目部引入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动态调整注浆参数,最终将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毫米级别,确保了上方道路的绝对安全。 为最大限度降低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项目部秉承绿色施工理念,通过设置移动式隔音屏、合理安排高噪音作业时间降低声噪影响;采用雾炮喷淋、密闭运输等措施严控扬尘;对产生的合格渣土实现资源化利用,用于周边工程回填。通过精细化管理,项目部最大程度地兑现了“不扰民”的承诺,赢得了周边社区居民的支持与赞扬。 从历时六个月、复核35公里管线的科学谋划与扎实勘察,到应对路面沉降控制的技术创新与攻坚克难;从保障下穿交通干道绝对安全的如履薄冰,到设置隔音屏、渣土再利用的绿色施工情怀,历经360个日夜的奋战,项目的每一步推进,都饱含着六局建设者“治水为民”的初心。 当清澈的水流沿着崭新的管道顺畅奔涌,当居民推开窗再也闻不到刺鼻异味、走在路上不见污水横流,对于六局建设者来说,喜悦之情早已超越工程节点本身,它的价值在于社区居民脸上满意的笑容,在于六局勇于担起央企职责,将“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转化为扎实的行动,用智慧和汗水交出的一份高质量的民生答卷。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