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局好青年】方延——用“模”法筑梦,做海外项目的BIM尖兵 | ||||
| ||||
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公司高度重视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用“模”法筑梦,以数字化技术开创建设新局,宏大的战略蓝图,需要卓越的一线先锋来将它变为现实,方延就是其中一员。 穿越重洋,在尼泊尔的群山之间,他用不断优化的三维模型,将公司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战略付诸实践。 公司承建的尼泊尔上崔树里1水电站,不仅是助力尼泊尔能源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中尼友谊的又一座丰碑。 三年的建设时光,不管是烈日晴空还是暴风骤雨中,他扛着仪器,用双脚丈量群山,从测量放样到技术交底,从读懂每一张设计图到吃透每一道工序,他不仅积累了扎实的现场经验,还获得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了两篇技术论文,成为项目部的青年技术骨干。 日复一日地工作,并没有磨灭他对工作的热情,相反,在他的心中一直燃烧着创新的火焰。他始终相信,技术的力量能跨越山海,为工程赋能。他坚持自学,时刻关注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与应用,并将新知识不断注入项目实践。 2023年9月,公司举办首届BIM专项培训班,对于一直在一线摸索的方延而言,这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他牢牢抓住了这次充电的机会。 通过培训,他逐步掌握了Revit建模、体量生成与族构件制作等核心技能。但是,他知道这是远远不够的。上崔树里1水电站存在着异形曲面、空间扭转结构等复杂构件,其建模难度远超常规。在BIM技术应用和发展方面,尼泊尔项目所在地资源相对匮乏,项目上能获得的技术支持相对有限。 他怀着“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将项目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整理出来,一有空闲就围在培训导师的身边,频频与经验丰富的导师探讨。他的学习劲头,很快受到导师的关注,给予了他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当模型第一次严丝合缝地闭合、参数驱动实现联动更新的那一刻,他真切感受到技术突破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回到尼泊尔后,他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体量建模工具,系统梳理族库创建逻辑。经过持续攻坚,终于突破了自适应族在复杂几何环境中的智能应用难题。 BIM技术的优势很快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面对尾水三岔管段这一传统施工中的难点,他引入BIM技术建立精准三维模型,对模板进行分段编号并生成放样图,使施工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 在脚手架搭设方案设计中,他通过BIM体系中的Robot软件进行受力模拟,发现原方案存在局部应力过大的隐患。凭借数据支撑,他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经设计部门复核后实施。最终新方案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材料用量,节约了成本,并缩短施工周期近一个月。 业主特地发来感谢信,对他运用BIM技术创新解决关键难题、为项目降本增效做出的突出贡献予以高度认可。 方延并不满足于个人进步,他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在项目部组织BIM技术培训,编写《BIM应用操作指南》,帮助同事逐步掌握建模基础。他还推动与机电设计的模型共享与协同,提升项目整体管理效率。 在他的影响下,项目部学习BIM技术的氛围日益浓厚,曾经对数字化工具感到陌生的同事,开始饶有兴致地对照他编写的指南尝试建模。他们以“模”法筑梦,让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蓝图在海外一线显现出实实在在的价值。 方延用他的行动证明,真正的技术尖兵,不仅是解决问题的人,更是点燃团队、赋能整体的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模型到一套标准,将目光投向更前沿的技术应用,这是新一代六局青年的担当。 | ||||
| 【打印】 【关闭】 |
| 浏览次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