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谈管理】王晓乐:建民生工程,就要把“民生”摆在首位

时间:2025-09-03 信息来源:华中公司 作者:王晓乐 字号:[ ]

老城改造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关键一环。公司敏锐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将老城改造项目作为“城”业务的重要支点之一,不仅通过项目积累城区复杂环境施工经验,为承接后续工程奠定坚实基础,更在项目建设中积极践行央企职责,展现六局担当。

河北保定被称作中国“首都南大门”,保定市35.69公里管网及配套市政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承载着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任。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目列为构建“京雄保”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民生工程。项目部主动提高站位,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文明施工为准则,全力打造标杆工程。

真诚沟通,心系民生

保定老城区施工环境逼仄,最大的难点之一是协调沟通。水、电、气、暖、通信等管线归属复杂、交通疏导压力巨大、居民商户诉求多样……项目部班子成员牵头,与地方政府、街道社区、各管线产权单位建立高效对接沟通机制,畅通渠道,提前协调方案,明确权责,争取最大支持。每周轮流“坐班”,深入社区、商户,摸底走访,详细介绍施工方案、工期安排和便民措施,耐心倾听并合理吸纳居民意见,反复调整优化施工方案,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针对地下管线种类繁多、易损风险高的难题,党员干部划分责任区,联合各产权单位成立“专班”,采用“人工探挖+物探技术”双保险方式摸清地下管线分布,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避免误挖误损;施工中邀请相关单位技术人员旁站监督,有效避免了施工损坏管线事件,保障了施工安全和市民正常生活。

项目部创新提出并实施“无感施工”理念,将“最大限度减少扰民”作为硬指标,与交管部门联动,制定“错峰作业、分幅施工”方案,在关键路口和居民区出入口,精心设置临时便民通道,确保居民“买菜、送娃”等日常生活路径畅通无阻。雨季来临前,组织力量提前排查疏通老旧管网和易积水点,主动防范内涝风险,最大限度保障市民出行。这一系列举措,将“民生工程”真正做进“民心”,树立了“中国电建水电六局”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市民的高度认可。

匠心精建,护航民生

保定老城地下环境复杂,部分区域涉及重要的地下光缆,传统半刚性基层的强振动碾压存在极大风险。为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项目部以“微创新”活动为载体,鼓励一线施工人员,大胆创新,集思广益破解施工难题。

在光缆保护区施工中,项目部大胆创新,采用“水泥混凝土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复合结构设计方案,显著降低了施工振动对邻近光缆的影响,确保了关键区域施工安全。

天威路桥梁桩基紧邻深埋热力管线不足1.5米,迁改难度大、成本高。项目部与设计方深入探讨,创新采用长护筒桩基施工方式,有效隔离了桩基施工对邻近热力管线的扰动,显著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和周边居民供暖稳定。

西二环非机动车道施工中,面对热力、燃气、国防管线交织且空间受限的复杂环境,项目部进一步集成创新工艺,精细化下卧层表面预处理、应用橡胶应力吸收层、精准碎石撒布与碾压,并在结构层中创新铺设长纤维无纺土工布,极大增强了路面整体性、稳定性及抗蠕变性,提升了路面质量和耐久性。

面对绿化施工中反季节法桐移栽成活率的难题,项目部高度重视,组织专家会审,制定差异化削冠方案,并辅以专业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提高了反季节移栽苗木的成活率,满足了建设要求并保护了绿化资源。

这些创新“金点子”,成功规避了地下光缆及管道的损伤风险,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同时,有效保障了附近居民的正常出行与生活,一线建设者的智慧结晶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老城区改造提供了技术新范式。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