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上的绽放 | ||||
| ||||
山茶花是南方“娇客”,《本草纲目》记载:“山茶花其叶类茶,又可作饮,故得名。”它花色鲜艳,花姿绰约,十分漂亮,我只是惊鸿一瞥,就在百花盛开的花市中选中了它。 只是,听说侍弄起来并不容易。它适合在半日照处,如果一整天都置于阳光直射处,叶片会失去光泽。我们办公室整体朝西,盛夏的午后阳光灼人,晒得窗台像块发烫的石板,只有傍晚才稍显柔和,刚来到“新家”,它便很快透出了“水土不服”的模样,原本酝酿的花苞在陌生的环境里就像被按了“暂停键”,裹着褐翠色花萼缩成小小的一团,许久不见鼓胀,新叶也迟迟不冒,整株都透着对光照、土壤和温湿度的陌生与胆怯。 是时候用“爱”来唤醒它了。我自诩对养花颇有心得,更相信只要细心调养,我定得让它敞开“心扉”,快乐绽放。我上网学习养护知识,每天用喷壶给叶片和周围空气细细喷水增湿,正午拉窗帘挡晒,还定期用专业药剂改善土壤酸碱度,让土壤慢慢向它熟悉的酸性靠近。最为重要的是,工作之余,我便在它的跟前跟它聊天,给它拍照。同事们都说我这是“邪修”,要是哪天它真的开出花了,那可真是奇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山茶花像是慢慢摸清了北方温湿度的规律。我也习惯了每天上班前先凑到它跟前,观察它每天的变化并拍照记录。某个清晨,我忽然发现,最饱满的那个花苞顶端,花萼裂开了一道细缝,露出一星半点的粉红。接下来的日子,那抹粉红每天都在拓展疆域,花萼渐渐向四周舒展,花瓣一层叠着一层慢慢松开,到半开时已像个玲珑的小酒杯,杯中点点黄色花蕊若隐若现。有天下班时,我正对着半开的花苞拍照,忽然发现最外层的花瓣又向外舒展了些,这是它与北方温湿度磨合成功的信号呀! 它带给我的惊喜终于在某一天的清晨如约而至。早晨上班推开门的瞬间,一朵硕大的红花在枝头傲然挺立。层层叠叠的花瓣带着初秋特有的温润,边缘泛着浅浅褶皱却丝毫不乱,底色是柔和的粉红,靠近花蕊处晕染成深红,像把夏末到初秋的阳光与凉意都攒进了花瓣里。北方初秋难得的湿润空气让花瓣更显饱满,连叶片都变得油亮舒展,像是在为它的新生而欢呼。 这绝对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为它倾注耐心与关爱,用指尖轻触土壤感知湿度,为叶片拂去微尘,它似乎感知到这份心意,回馈于我美丽的绽放,更在不知不觉间,将一种安静的韧性植入了我的生命。同事们也不再笑我“邪修”,反而常常聚在花前赞叹。它不仅为自己盛开,也为整个空间带来了生机。 我想,我们也是如此吧。 这株在我办公室窗台上的山茶花,一点点找到生存之道的过程,何尝不映照着我们在这座城市的点滴改变? 水电建设者走南闯北,从苍茫北国到温润江南,从湍急江河到戈壁荒原,从跨越山海到异国他乡,在陌生的环境里直面气候的挑战、地形的复杂。我们像山茶花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祖国的“泥土”里,发出新的枝芽,直至鲜花盛开。这“泥土”是脚下真实的土地,更是心中“哪里需要就扎根哪里”的信念。 这盆山茶花成了我们办公室窗台上最亮眼的风景。它不仅适应了这里的温湿度,更和崭新的办公环境融为一体,陆陆续续地绽放了好几朵花,生机勃勃。就像我们这些在祖国各地绽放的“水电之花”,诉说着一个个关于新环境里坚持与成长的故事,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 ||||
| 【打印】 【关闭】 |
| 浏览次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