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观后感:铭记血色历史,守护和平之光

时间:2025-10-13 信息来源:制造安装公司 作者:高新琪 字号:[ ]

当电影《731》的片尾字幕缓缓滚动,黑暗的影院里久久回荡着沉重的呼吸声,我攥紧的手心满是冰凉的汗,耳畔仿佛还残留着受害者微弱却绝望的求救,眼前挥之不去的是那一个个在冰冷“实验室” 里失去温度的生命。这部以真实历史为底色的影片,没有刻意用血腥场面刺激感官,却以克制而精准的镜头语言,将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犯下的滔天罪行,从历史的尘埃中层层剥离。那些被尘封的档案、被遗忘的细节,在银幕上一一重现,这不是虚构的剧情,而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段不能被抹去的黑暗记忆。

影片跳出了宏大战争叙事的框架,将目光牢牢锁定在几个普通受害者身上,让我们得以透过个体命运,窥见那段历史的残酷真相。被强行掳走的中国农民,原本正期待着田里的收成能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却在突如其来的暴力中与故土分离,他眼中对家人的牵挂与对未知的恐惧,刺痛了每一个观者的心;反抗侵略却落入魔爪的学生,曾怀揣着救亡图存的理想,在课堂上畅想过国家的未来,可当冰冷的针头刺入皮肤,病菌在体内肆虐时,他用最后一丝力气写下的“还我河山”,成了那个黑暗年代里不屈的呐喊;还有无辜的孩童与妇女,他们本应在家庭的庇护下享受温暖与欢笑,却被卷入这场浩劫。孩童手中还未玩热的玩具掉落在地,妇女缝制到一半的衣物还带着针线的温度,可这些平凡的幸福,都在731部队的暴行中戛然而止。

电影里的细节,每一个都源自历史档案的真实记载:零下几十度的实验室里,受害者被剥去衣物暴露在雪地中,研究者面无表情地记录着冻伤从皮肤蔓延到骨骼的过程,仿佛眼前不是鲜活的生命,而是没有温度的标本;病菌被强行注入体内后,受害者在痛苦中挣扎,生命一点点流逝,而施暴者却在一旁冷静地观察数据;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人在清醒状态下被活生生解剖,器官被随意摘取,凄厉的惨叫被隔绝在厚重的铁门后,只留下冰冷的器械碰撞声在空荡的房间里回响。当镜头扫过受害者眼中的恐惧、绝望与不甘,当这些画面与历史照片、幸存者证词的片段在银幕上重叠,我才真正明白,“反人类” 三个字背后,是怎样触目惊心的残忍,是怎样泯灭人性的冷血,是怎样对生命最彻底的践踏。

731部队的暴行,早已超越了战争的范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他们以“科学研究”“帝国荣耀”为幌子,在哈尔滨平房区建立起“死亡工厂”,用活人进行冻伤、细菌、解剖等一系列惨无人道的实验,据史料记载,仅在1932年至1945年间,就有数千名无辜者在这里失去生命,而这还只是被记录下来的冰山一角。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始终无法释怀:一名日军研究者在日记里写下“为了帝国荣耀”,可当他看到孩童受害者那双清澈却充满恐惧的眼睛时,握笔的手指却微微颤抖。这个细节并非为施暴者洗白,而是深刻揭示了这场暴行的荒诞与悲哀,一群被军国主义思想彻底洗脑的人,将侵略扭曲为“使命”,将屠杀包装成“科学”,最终彻底泯灭了人性的底线。他们忘记了,所谓的“研究”,是以无数鲜活生命为代价;所谓的“帝国”,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与血泪之上;所谓的“荣耀”,不过是沾满罪恶的谎言。这种对人性的践踏,对生命的漠视,比任何炮火都更令人不寒而栗,也更值得我们永远警惕。

如今,和平早已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但《731》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了历史的黑暗,也照见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与守护和平的决心。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控诉片”,更是一部深刻的“教育片”。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一段苦难的历史都值得被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力量,不让过去的悲剧重演。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这段历史或许遥远,但电影让我们得以“亲历”那段岁月,明白今天的和平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是无数受害者用苦难换来的警醒。我们没有资格忘记,也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是对过去的背叛,就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心怀敬畏,才能守护和平。铭记731部队的暴行,不是为了仇恨日本人,而是为了警惕任何形式的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警惕任何漠视生命、践踏人权的行为;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更珍惜当下的和平,更主动地承担起守护和平的责任,在生活中尊重每一个生命,在社会中维护公平与正义,在国际上坚定地站在和平一边,反对侵略与暴力。

愿我们永远记得,在哈尔滨平房区的土地上,曾有无数无辜生命逝去,他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他们的苦难不应被遗忘。愿我们永远警醒,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消失,唯有保持清醒、团结一心,才能不让悲剧重演。愿和平的光芒,能穿透历史的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照亮人类的未来。这是《731》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信念与行动。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