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的“主客”场 | ||||
| ||||
2025年的国庆与中秋依然是一对老搭档,我与妻,把八天长假折成两半。对孩子来说,先上山还是先下河,没有分别,但对于我与妻来说,急切地想把“回”字写得更长,因此假期的前半段,我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此次归乡之行,我与妻决定走新开通的本-桓-宽高速,这是一段全新的体验,也拉近了回家的距离。车窗内,汽车穿过数条隧道,一明一暗相互交替,像我与妻迫不及待回家的心跳;车窗外,山脊线把天空切成不规则的拼图,拼到最后,是一块叫作宽甸的地方,那是我与妻的家乡。 回到家,体验了“小时候最馋”合集。小时候招待客人的菜现在用来招待我了,酸汤子作早点,包饺子庆佳节,中间几天全是三碟六碗,像把旧时光叠成九宫格。大公鸡照例颤抖,鸭绿江的鲢鱼跨越山海跳进锅里,啤酒泡沫浮起,我与妻相视一笑,铜火锅里的木炭烤得人脸通红,心里的暖意随着蒸汽缓缓上升。 正值农忙时节,田地里的活不少,我与妻的工作已经提前被父母安排好——给苞米扒皮、给板栗装袋、给娃娃带好,我与妻执意想接受更繁重的工作,但是父母说你只要参与,不必出力,因为怕你把节奏踩错,更怕累坏了“休息的”我们。 我与妻带着俩娃感受大山、小溪,享受晨雾、星空,品尝美食、啤酒,体会乡村、农活。当把干活当作一种“帮忙”而非“义务”、把返乡视为一种“放松”而非“责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放在了“参与者”的角度,进而感受明显的“主客场”温度。在老家,我习惯做儿子、当女婿;在城市,我则不断地练习做父亲。两段假期,妻子也在女儿、儿媳与母亲之间切换频道,谁的“浪浪山”,谁就多干一点儿、多说一点儿。把手机的亮光调成月光,把孝顺与体贴,塞进家长里短的笑谈中。 离家那天,母亲把家乡特产塞满后备箱,她说:“拉着吧,反正能装下。”我知道,这些是家的味道,味道不会骗人,它记得你出发的地方,也认得出你什么时候想回去。车开动的一瞬,父亲站在后视镜里挥手,越来越小,像一枚被岁月按下的回车键,替我把下一行空出来:那是属于下一个假期的未完待续…… 下一次长假,我们还会把时间对折,去父母的“主场”,去找寻快乐;回我们的“主场”,来享受温暖。像把一段路对折,从中年触摸到童年;把一座山对折,从主场渗透进客场;把一段岁月对折,把“主客场”折成一个“家”。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