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绿是家乡重叠的山峦,是黑龙滩朦胧的春意,是巷口老人蒲扇下的那一缕微风,是在教室里朗读“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回声,是放大镜下的青苔……那时的绿,是懵懂中对自然的初次感知,是生命最初的底色。 青春时,绿是操场足下的柔软,是峨眉山壮阔的诗意,是在台灯下听着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产生的遐想,是白墙上倔强攀爬着的藤蔓……那时的绿,是青春的诗意与迷茫,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期待。 成年后,绿是单车飞驰而过的光影,是夏天的风穿过树叶携带的一丝凉意,是办公楼里悄然生长的水培虎皮兰,是《千里江山图》里的石青颜料,是测绘仪器里流动的坐标,是新能源汽车里的锂电池……那时的绿,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是对生活与自然的重新审视。 柯拉的光伏板在荒芜的土地上铺展成粼粼蓝海,瓜洲风电场的风机用白色的羽翼切开塞北长风,南水北调工程为皲裂的大地送去生命的源泉,赤道几内亚电网在非洲雨林创作出献给自然的五线谱,乌东德电站奔腾的水流点亮万家灯火,成都地铁18号线飞速穿过巴蜀大地……直到这些从我的眼底、耳中转到手中、足下,我才发现“绿”不仅是我记忆中的诗意,更是现实中的行动,它早已融入一代又一代电建人永不停歇的脚步,而我也在其中,带着这份“绿”已经走了很久很久。 从孩童时对绿的懵懂感知,到青春时对绿的探索与遐想,再到成年后对绿的理性思考,我逐渐明白,绿不仅是自然的颜色,更是人类文明的底色。它是五千年农耕文明孕育的智慧结晶,是当代中国人对“天人合一”最浪漫的诠释。我很有幸,在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与同事们一起转动大国工匠的“笔尖”,绘制绚丽蓝图,在钢筋混凝土之间,栽种春天,与大自然的音律和鸣,奏出一首悠扬的交响乐。 风染过草木的芬芳,这片被绿意浸润的土地上,无数人用智慧和汗水,将自然的脉动转化为文明的动力。当绿色的梦想照进现实,每一片光伏板的铺展,每一台风机的转动,每一条江河的治理……都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用科技为笔,以生态为墨,让绿意永不褪色,让生机永续绵延,我们要在蓝色星球上书写可持续发展的恢宏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