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遇见” | ||||
| ||||
雨后的云南,空气中裹挟着泥土的清新和满山植被散发的芬芳,深深地吸上一口空气,感觉整个身心都是清爽的。站在距离项目不远处的山脊上,向远处眺望,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的“遇见”,化作了一缕缕思念,在这个小山头蔓延。 那时的我刚刚走出军营,加入水电六局,参建的第一个项目是云南糯扎渡水电站项目。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一路颠簸,吴霞大姐爽朗的笑声,让我甩掉了疲惫,开启了我新的人生经历。 她是物资部长,我是她的“兵”。 物资部工作很忙。那个时候,还没有招采平台,吴姐每天进入工作岗位就电话不断地联系货源,跟踪和督促物资部的各种材料进场时间节点,她为人爽快,语速也快,各种型号的钢筋、钢板、砂石骨料,她张口就来,烂熟于胸。我最喜欢听她跟厂商“讨价还价”,可谓三十六计轮番上阵,十分有趣。当真令我心生敬佩,希望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样专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被派到一处半山腰的施工现场负责炸药物资管理发放、验收钢筋、砂石骨料等工作。军营的生活,让我习惯了战友们的陪伴,物资站的工作,不免寂寞。褪去了刚开始的好奇,慢慢熟悉了工作的我,开始觉得这工作实在枯燥。吴姐关注到了我的情绪,带上几个同事到半山腰看我,还给我们露上一手,做上一小桌美食。我们几个人围坐在项目部的半山腰处,吹着微微凉风,观赏日落的余晖,品尝美食,互诉过往。丰满水电站、渔子溪水电站、太平湾水电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再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水电人的生活是奔波的、辛苦的,但也是有意义的。电站的丰碑上不会镌刻建设者的名字,但那一股股清流永远都会述说曾经的过往。 我的同事们,他们乐观、他们向上,他们在祖国山河之间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直到水电站建成的那天,收获属于自己的喜悦,平凡又伟大。 我学着他们的模样,从云南到山东,在辗转中感受工作的快乐。 在济南段西渴马1号隧道3公里的路基工程项目中,我开始接触人力资源工作。高铁建设战线长、施工作业面分散,分包队伍进退场频繁,管理上难度很大。我不怕困难,但的确不够专业,便跟在张丽杰大姐身边学习。与吴姐的明朗爽利不同,张姐沉稳内向,她的话不多,但只要说话就一语中的,总要说在点子上。她与我并不在同一个项目部,只是同在济南施工,项目部之间离得并不远。得知我们项目部人员紧张,没有人带我,张姐专程到我们项目部,手把手地教了我一个星期。劳动法条款的解读、劳动合同的分类、工伤处理、生育保险报销、社保费用的核对,甚至每一个表格的细节,她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后来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仍然会给她打电话求教,张姐也依然事无巨细,耐心指导,让我十分受益。 2012年,我调转至新疆三级阶梯电站项目工作,在这里度过了我人生最美好的10年,也是在这里遇到了我的“老班长”——高东。他曾经在西藏项目工作六年,我们都是军人出身,一见如故。 他为人谦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虽非“科班”出身,但他对工程各节点的施工要点了如指掌。我曾不止一次向他表示敬佩,讨教方法,他跟我说:“一个字——学!咱们当过兵的人,走到哪都不能丢了那股子认真劲,绝对不能给军队丢脸。” 夏特水电站施工高峰期各工作面1500多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如何凝聚这支队伍,成为他日夜思考的问题。作为项目党支部的副书记,他坚持以党建工作聚人心、汇合力。他组织红歌比赛,慰问国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教技术、讲党史,让远离家乡的建设者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在新疆的十年里,每当遇到难题,“老班长”总会用他特有的方式开导我。 如今站在云南的山巅,湿润的山风裹挟着记忆扑面而来。吴姐教会我专业,张姐赋予我严谨,高班长传承我坚守。这些平凡的水电人,书写着许许多多温暖的相遇。感恩“遇见”,让我在这片山河间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希望,我也是某个年轻人的“遇见”,是岁月的珍藏,在崇山峻岭间,书写永不褪色的温暖篇章。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