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胜利

时间:2025-09-09 信息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尤 郝 字号:[ ]

当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和平鸽振翅高飞,划出一道道象征和平的弧线,我与同事们凝视屏幕,久久无言,只觉胸腔中奔涌的热流不止,眼角也不自觉湿润。这是中国人集体记忆正在被唤醒,是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新时代璀璨绽放。

猎猎红旗拂过长街,仿佛历史的长风穿越时空扑面而来。“杨靖宇支队”“刘老庄连”“血战磨河滩钢铁连”,一面面战旗犹如一座座移动的纪念碑,其上不仅绣着部队的番号,更镌刻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这些番号背后,是冰天雪地里以棉絮草根果腹仍坚持作战的钢铁意志,是82名勇士面对千余敌军全部殉国的血性担当,是铁轨旁以残躯死守运输线的铮铮铁骨。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最悲壮也最辉煌的篇章,这种精神历经八十载风雨洗礼,依然在民族血脉中奔流不息。

阅兵仪式前的一则消息令我深深动容:此次盛典不再设立老兵方阵,而是以特别邀请的方式,请抗战老兵与遗属前来观礼。这看似微小的调整,背后是对英雄最深的体贴,是一个民族温柔的感恩,让他们以最从容、最受尊重的方式,见证自己曾经誓死守护的山河盛世,这些渐次凋零的民族脊梁,既是苦难的承受者,更是荣耀的铸造者。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根基更加深厚,让未来的道路更加光明。

然而总有不和谐音试图撕裂历史记忆。某些人对《南京照相馆》历史题材影片“过于血腥”“宣传仇恨”的指责,是对历史真相的刻意回避。那些镜头语言所呈现的惨烈,不及历史真实的万分之一!南京城头悬挂的头颅、战壕里凝固的鲜血、废墟中蜷缩的婴孩这些都不是艺术创作,而是民族创伤的真实印记。历史从不因沉默而改变,真相从不因遮掩而消失。正如金一南将军所言:“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来路,就永远找不到出路。”

值得深思的是,国际史学界长期将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作为二战起点,聚焦诺曼底、珍珠港等西方战场。这种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历史叙事,无形中抹杀了中国人民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牺牲。直到近年,随着中国学术影响力的提升,“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二战序幕”的观点才获得国际认同。2017年教育部正式将“十四年抗战”概念纳入中小学教材,这不仅是历史观的修正,更是民族话语权的重塑。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转变?因为站起来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身姿,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民族力量!

在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26国领导人齐聚北京共襄盛举。中国以恢弘气度向世界昭示:真正的崛起靠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和平发展的诚意与共赢共享的胸怀。我们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恍然回首,我们正身处先辈们梦寐以求的黄金时代。疫情中十天拔地而起的火神山医院,彰显的是中国速度与生命至上的温度;2023年各地文旅展示的“中国智造”,颠覆了长期以来的洋货崇拜;阅兵式上亮相的海陆空无人作战系统、高超声速武器,展现的是捍卫和平的硬实力。这些震撼人心的成就,正是无数英烈用生命点燃的火种延续的光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天的中国正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物质奇迹,但比物质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从杨靖宇胃里的棉絮到火神医院的建设者汗水,从刘老庄连的82杆枪到今日的智能化装备阵列。变的是武器装备,不变的是那股“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赤胆忠心。正是这批怀揣必胜信念的人们前赴后继,才点燃了代代相传的精神之火,让每个平凡的建设者都能安心抬头,看见充满希望的未来。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的根基更加深厚,让未来的道路更加光明。当最后的抗战老兵终将离去,我们就是历史的传承者,就是记忆的守护者!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主席的词句在今天听来愈发振聋发聩。面对四海翻腾的国际风云,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以无愧于历史的姿态书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让历史记住中国的牺牲,让未来见证中国的担当,这是对伟大胜利最好的致敬,对不朽英灵最深的告慰。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