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三八】书香伴我,踏阅山河——读《万里走单骑》有感 | ||||
| ||||
阅读单霁翔的《万里走单骑》,我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了一场跨越万里、纵横古今的文化遗产探寻之旅。 《万里走单骑》的主线是寻找与守望。踏阅了福州榕城的三坊七巷、北京怀柔的万里长城、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部落、德州大运河、曲阜的东方圣城“三孔”、醴陵陶瓷工业遗产、美丽湘西的凤凰古城、澳门历史城区、吐鲁番坎儿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等12处文化遗产,在这其中探寻中华民族珍贵文化的历史遗迹,寻访民族文化,感受到了“中国色彩”和“中国浪漫”的灿烂文明,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遗产之美。 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为了寻找,寻找文明的起点,寻找祖先的创造,寻找我们回家的路,寻找我们不忘初心的意志。我在阅读中摒弃偏见与怯懦,在孤寂旅途的长夜里,用星光指引破茧而出的方向,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遗产在我眼前开始苏醒、鲜活、生动。 当我登上怀柔地段的万里长城,古时防御关口的雉堞出现在地平线上,历史的回响与现实交织成时空的二重奏。我抚摸阳关故垒的夯土层时,掌纹中渗入的不只是沙砾,还有两千年前戍边将士的体温,这些砖瓦经过千年风雨的侵蚀,呈现出岁月磨砺的温润光泽。我感受到的不只是戍边将士的汗渍,还有一代代艺人的匠心。当我手掌摩挲古长城遗址的风化砖石时,秦皇汉武帝国的辉煌与陨落从指缝间流淌。万里边关遗址的残砖碎片中,我触摸到的不只是古城墙的粗粝,更有筑城者掌纹里渗出的温热血汗。这场行走,超越了地理意义的抵达,让我的身心得到全新的洗礼。 当我来到曲阜圣地,这座素有“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的东方圣城,孕育了东方文明的世界观和哲学体系——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高地,我拜访了孔庙、孔府、孔林,探寻圣人的足迹,感悟儒家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我坐着小舟在德州段的京杭大运河上泛波游览时,两岸的叠石理水的造园哲学悄然显影,古代的匠人工艺和如今的科学智慧让京杭大运河焕发了新机,千年运河开始复苏,润泽齐鲁大地和华北平原,“汇两江之盈盈,翠波沁长汀”,彰显着大运河是德州的文脉。 当我穿越到湖南的醴陵,这座千年古邑的陶瓷之都,感受醴陵瓷——青瓷淬火与绽放的魅力;釉下五彩工艺的醴陵瓷,不仅是中国瓷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我感叹醴陵的青瓷文化,新生于民族危难时刻,起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与国家发展同步,与城市发展同步。 当我来到多元文化并存的澳门,仿佛来到了中西合璧的国度。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这是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我在澳门这座城市的街道漫步着,感受本地特色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手工技艺、烹饪技术与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喜欢这个美食之都,葡式风情的美食—“什锦饭”和“葡国鸡”让我垂涎欲滴;澳门美食——水蟹粥和杏仁饼、手打咖啡更是让我忍俊不禁地迫切想要品尝…… 在海南热带雨林,我看见了丛林秘境之中生息繁衍着有3000年历史的黎族人民,我看见了热带雨林八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我行走在热带雨林中,移步换景,一步一景,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了动植物编织出美轮美奂的生命画卷。 在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吐鲁番的交河故城,我感受“百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的将士驻守边关的坚毅与责任担当。在丝绸之路,我看见一排排赶路的商队走向沙漠深处,我眼前浮现茶香、盐粒与丝绸的商贸交易的情景。在吐鲁番茫茫戈壁滩上,我惊喜火洲绿溢和清泉徐来的生命之源。在沙漠古城,我看见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废墟和千年壁画,废墟和壁画在我的凝视中重新呼吸,我看见的不只是千年壁画的重生,更有画工们指尖未干的矿物颜料的匠人精神。 最后一站,我穿越到湘西的凤凰古城,我寻到了一方净土,心灵得到了净化。拨开历史青苔,我看到了凤凰原本的样貌,感受到上千年凤凰古城焕发的魅力,世代居住于此的凤凰人,充盈着古城的根与魂。 这场文化的行走,我深入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龙泉和澳门,我从淤泥中提取的不仅是五千年的瓷器碎片,更是远古先民仁者匠心的智慧图谱;我驻足澳门宋元沉船的龙骨残骸前,我触摸的不仅是腐朽的船板,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涛声与帆影。我在旅途中遇见的每个复活的文化遗产,都是亘古文明长河溅起的浪花。 在晨曦,我看见原始的生命图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夜晚,我在阅读与沉思的碰撞中,文明记忆被重新激活。我行走不仅是地理标志的位移,更是一个灵魂在天地间的涅槃重生。 我在书中的世界穿梭着,时间的指针在转动,文化如胶片般逐帧显影。当我听见沙漠响起一阵阵驼铃,当我听见大漠羌笛在风中回荡,我完成从书中访客到文化使者的蜕变。看似孤独的旅程里,处处涌动着生命的相遇,这些吉光片羽的邂逅,在记忆的暗房中显影为永恒的精神底片。这场旅行的盛宴,不再是简单的远足,而成为一次向中华文明腹地的深情叩问,这场跨越千年万里的跋涉,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血脉的传承。 月上窗棂,我合上书卷,窗外的城市灯火似乎浸染了历史的釉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寄托,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代表我们的根脉。我们无论身处何方,只要看到这些熟悉的文化符号,心中便涌起对家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传承中华文化遗产,既要像考古学家般珍视每一粒的文明尘埃,也要如诗人般在废墟上种植未来的星空。 书香伴我,踏阅山河,我愿一路走下去,守望初衷,守望未来。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