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旧相册 | ||||
| ||||
衣柜深处,静静地躺着一本旧相册,封面磨损得厉害,边角也泛着陈旧的黄,恰似一位垂垂老矣的长者,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这是一本公公留存的老相册。轻轻翻开,仿佛踏上了一趟穿越时光的列车,悠悠荡荡,载着我回到过往。每一页都是岁月长河中的独特站点,每一张照片都在向我娓娓道来一段尘封旧事。那些画面,或模糊,或清晰,却无一不在生动演绎着他们往昔的辉煌,载着我穿越六十载光阴长河。 第一张照片,定格在了鸭绿江畔的云峰水电站。1958年,爷爷身着泛白的工装,背影如松,身姿挺拔地站在坝体旁。江水滔滔,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彼时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国家水电建设事业方兴未艾,爷爷正值壮年,满腔热血,响应国家的号召,背井离乡,奔赴鸭绿江。 照片里,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和工友们风餐露宿,穿梭于崇山峻岭间勘测地形;江水湍急,沉浮于激流中打桩围堰;披星戴月,坚守在桌案前修正方案。当水轮机首次轰鸣,当机组正式运转,他们把搪瓷缸里的水泼向空中,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彩虹,也映亮了他眼角闪烁的泪光,爷爷脸上欣慰的笑容,盛满了对祖国水电建设事业的骄傲与自豪。 往后翻,照片定格在了四川渔子溪水电站。昏暗的隧洞内,公公坚毅的身形在岩壁上拓出剪影,工作服上爬满了岁月的摩挲与劳作的斑驳,照片里飞扬的粉尘模糊了面容,那双锐利的眼睛却格外清晰明亮。目光深入,岩洞内铁锤敲击钢钎,冻土中缓慢掘进,呜咽咆哮的打钻声与叮当作响的敲击声,如同激昂的乐章,在我耳畔交织回荡。一帧帧画面如电影般掠过,让我真切地读懂了他眼中的炽热,那是对水电建设事业矢志不渝的热切与执着。 再往后翻,出现了姑姑的身影。她身着白大褂,手捧试块,站在混凝土压力试验机前,宛如一泓清泉,流淌着专业与严谨的气息。试验记录上反复计算推演是她对事业的专注;混凝土配合比数次优化是她对理想的坚持;失败时决不放弃的倔强和勇往直前是她对水电事业的笃定,那泛黄的纸页与爷爷搪瓷缸上斑驳的釉色,仿佛在晨光中达成了跨越时空的默契。 翻到相册的最后一页,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太平湾水电站全景图。大坝如巨龙横卧江心,我忽然发现,云峰电站的钢筋支架与公公的安全帽弧度相合,姑姑的试验数据与爷爷的施工图纸纹路相叠,江风掠过水轮机的叶片,将三代人的心跳谱成了同频共振的交响。此刻,我如梦初醒,所谓传承不是简单的职业延续,而是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熔铸基因,让“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灌注血脉。 在时光长河的奔涌中,总有一些力量能跨越悠悠岁月,穿透时代的迷雾,在家族的血脉里绵延不绝、代代相传。听着公公回顾往昔,我仿佛看到了爷爷手中的图纸,姑姑记录本上的数据,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是水电人在时光的长卷上镌刻的注脚,等待着我在新的江段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篇章。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