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非洲 | ||||
| ||||
飞机降落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机场,机舱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这是非洲航班的特色之一,乘客们常用这种方式对平安抵达表示庆祝。站在机场的跑道上,潮湿的热浪裹挟着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就这样踏上了非洲的土地,既充满期待也有些许忐忑。 经过10小时的车程,我来到了项目所在地——基奎特市。这里没有大城市的霓虹喧嚣和高楼大厦,只有低矮的房屋与散布的院落,家禽遍地走,炊烟随风飘;孩童在刚果河边戏水,头顶果盆的买达姆(madam)还在吆喝叫卖;路过的青年看见我先是诧异,然后兴奋地摆手招呼,我觉得应该回应一下,又觉得素不相识,犹犹豫豫间半伸的胳膊在半空摆出个奇怪的姿势,看起来十分拘谨,惹得他们又是欢快地笑起来。这也许就是久违的淳朴吧! 在项目部我从事翻译工作,尽管在大学里学习了四年的法语,自我感觉良好,但真正置身于法语环境,我才意识到理论知识和现实交流存在着巨大差异。当地人的口音混杂着林加拉语、斯瓦希里语等本土语言的腔调,语速很快,还常常省略,每次我都听得云里雾里。采购的时候我试着用书本上的语法句式询问,结果摊主一脸茫然,我只好改用蹩脚的英语交流才完成一次交易。 语言上的“水土不服”让我感到尴尬和挫败,但也让我明白了,语言不只是书本上冰冷生硬的文字,更是文化沟通和风俗交融的鲜活载体。于是我尝试着让自己融入环境,代入他们的思维方式,熟悉他们的发音规则,尽可能抓住每一次对话的机会来精进自己的语言能力。 渐渐地,我做到了入乡随俗,实现了法语的“属地化”提升。日常工作驾轻就熟,和本地的商贩也愈加熟络起来。每次采购的时候都会先来一个友好的碰拳,再加上一个热情的拥抱,最后,当然还要一个实惠的折扣。此刻我也终于理解了大学导师向我们讲解的翻译的实质,翻译不是照本宣科式的符号互换,而是跨越文化鸿沟、穿过语言缝隙的灵魂对话。 项目营地比较偏僻,工作之余我便在院子里散步、遛狗、抓萤火虫,或是索性躲在大树的荫凉下,畅快地读一本书,这份宁静让我学会了自处。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车水马龙,有时候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踏入了另一个平行空间的穿越者,平静的时候,在朴素平淡之中反视内心;工作的时候,则以热烈之心融入凡尘。 看了看墙上的日历,距离第一次踏上非洲土地已有半年。当初那个在机场手足无措的懵懂少年,如今已能从容地穿梭于中刚两种文化之间。非洲这片土地教会我的远比想象的更多。工人们结束一天的活计,伴着欢声笑语,踏着夕阳余晖返回营地,我最后对带班翻译做了交代,也结束了今天的工作。明天,我的征程将一如既往,前行不辍。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