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混凝土间筑牢梦想基石 | ||||
| ||||
初入六局,公司组织的培训宛如为我拨开迷雾的指路明灯。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特色企业文化,起初于我似乎只是宏大而遥远的口号。然而当培训老师讲述起六局前辈们如何在崇山峻岭间筑起高坝,在复杂地质中贯通隧洞,又如何在新兴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开疆拓土时,当观看那些泛黄影像里前辈们肩扛仪器、在泥泞中精准测量,或在灯火通明的指挥部彻夜鏖战方案的身影时,我心中那团模糊的火焰逐渐被点燃、被照亮——这些精神并非悬于半空,而是由无数六局前辈浸透汗水的工装、无数次精益求精的测量与浇筑,在岁月深处艰难打磨而成,它同样适用于我们此刻正在建设的,这座现代化、高精度的地铁列车“补给站”——重庆轨道交通17号线曾凤路车辆段工程。 带着这份初识的敬畏与懵懂,我来到项目工程部,进入工区现场实习。刚踏进工区,扑面而来的是更加密集的机械轰鸣、穿梭不停的工程车辆以及工友们专注而忙碌的身影。我第一个任务是跟随经验丰富的师傅,开展检修库钢筋绑扎的质量检查。一开始,对着复杂的基础结构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符号与眼前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钢筋骨架,我顿感手足无措。钢筋的型号、间距、搭接长度、保护层厚度每一项规范要求都像密码,而我几乎是个“文盲”。 现实很快给我上了生动一课。一次,在检查一处检修沟侧壁钢筋时,我仅凭感觉认为绑扎还算牢固,准备离开。师傅却蹲下身,逐一晃动钢筋节点,又掏出卷尺精确测量间距和排距。他指着一处搭接长度略微不足、扎丝未完全拧紧的节点,严肃地对我说:“小伙子,别小看这几毫米的差距和一根没拧紧的扎丝,这下面是列车每天进出的检修沟,承受着巨大的动荷载。这车辆段建好了,可是要给列车做‘体检’和‘手术’的地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啊!” 他亲手示范了标准的绑扎和检查方法,汗水顺着他安全帽的带子滴落在钢筋上。那一刻,六局的企业精神不再是口号,它具象为师傅那双专注的眼睛、精准的动作和对毫米级误差的执着。我深感惭愧,也明白了工程部墙上那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沉甸甸的分量。从此,我口袋里永远揣着规范小册子和卷尺,检查时不再走马观花,而是学着师傅的样子,蹲下去、看清楚、量准确,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核对图纸和规范。 慢慢地,我接触了更多车辆段特有的施工环节:高大的工程车库钢结构柱梁的吊装与高强螺栓连接检查,精度要求极高;轨顶风道复杂的管线综合排布与支吊架安装,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协调能力;大型设备基础的预埋件定位,更是分毫不能差。每一项工作都挑战着我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在烈日下复核钢结构安装的垂直度,在深基坑里检查综合支吊架的焊接质量,每一次遇到困难,项目部前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他们身上那份沉稳、专业和对细节的苛求,正是六局“责任 创新 诚信 共赢”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他们让我懂得,超越自我,不仅需要勇攀技术高峰的志气,更需要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平凡小事做到极致的韧劲。在这个为城市列车打造“健康港湾”的工地上,我深刻体会到,六局的“超越”,是技术工艺的不断精进,更是责任担当的层层压实。 如今,站在已初见宏伟轮廓的运用库前,看着巨大的钢结构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回想初来时的迷茫与现在的点滴成长,心中充满感慨。公司培训点燃的灯火,在项目部工区的钢筋水泥、图纸规范与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中,已化作我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这灯火,照亮了“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深刻内涵——它是在精密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对技术极限的挑战;是在喧嚣的工地环境中,对专注与细致的坚守。地铁车辆段,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我理解六局、融入六局的原点。我深知前路漫漫,挑战犹存,但我已准备好,将个人奋斗的涓滴细流,汇入六局奔涌向前的江河,为城市地下交通作出属于六局人的贡献!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