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 ||||
| ||||
周末的莫子山总带着一种特别的温柔。沿坡而上,儿子的小手在我掌心里不安分地动着,风筝线轴在他背包里发出轻微的响声。那座玻璃幕墙结构的城市书房静静立在山坡平缓处,像一只停歇的透明蝴蝶,收藏着无数等待被打开的新奇世界。 八岁的男孩到底是坐不住的。默写一会儿词语,就凑过来翻我的教材,手指着复杂的思维导图问:“妈妈,这个像不像风筝的骨架?”我微微一怔,觉得他说的竟有几分道理。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确实像支撑风筝飞行的筋骨。这大概就是孩子独有的智慧,能在最不相干的事物间发现隐秘的联系。 书房里,时光仿佛被拉得很长。我在反复琢磨着教材上的数据分析模型,他则悠闲地随处翻看,偶然间他遇到一本《昆虫图鉴》,阳光透过玻璃穹顶,在我们的书页上投下交错的光影。偶尔抬头,能看见他因发现螳螂前肢像镰刀而睁大的眼睛,那眼里闪着的光,让人心动。他学会了轻声说话,像呵护一只真正的蝴蝶般呵护着这里的安静。这种相互陪伴的阅读,让我们在各自的书页里遨游,却又通过某种无形的纽带紧紧相连。 “妈妈,去放风筝吧!” 这是我们的约定。读完书,就去山坡的草地玩一会儿。 收起课本,拿起风筝。草地上已经有不少奔跑的身影,我们的风筝是一只红色的小恐龙,他握着线轴在前面跑,我跟在后面,许久不运动的我跑起来有些踉跄,却意外地感到一种久违的轻松。风筝摇摇晃晃地升起,最终在秋风里稳稳停住。他仰着头,眼睛追随着那个红点,忽然回头说:“妈妈,天空应该是风筝的家吧。”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十五年的工作生涯,让我习惯了用数据衡量一切,却忘了世界原本的诗意。此刻,看着空中的风筝,想起刚才教材里面的各种管理模型,忽然明白:工作和放风筝一样,都需要那根看不见的线,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 放完风筝,我们回到书房休息。他的额发被汗水打湿,小脸通红,我轻轻擦掉他额头的汗水,闻到他头发上青草和阳光的味道。这些瞬间,让我觉得这些年所有的奔波都有了答案。 夕阳西下,我们收拾行装。他的书包里装着借来的书籍。下山的小径上,他蹦跳着说起同学的趣事,说明天还要来放风筝。我想起自己的论文,想起下周要交的报表,心里却异常平静。 最是书香能致远。这“远”,不仅是前程,更是一种抵达。抵达理解,抵达陪伴,抵达在浮躁世界里守护精神家园的笃定。风筝需要风的托举,也需要线的牵引;人生需要拼搏的锐气,也需要书卷的沉淀。当我在各种数据模型中迷失时,是这些带着墨香的周末,让我找回内心的秩序与从容。 暮色四合,书房的灯光次第亮起,像山间生长的星星。儿子牵着我的手,哼着刚学的歌谣。我知道,明天还要继续在工作中奋斗,还要面对更多的挑战,但此刻的我已然不同,书页间生长的韧劲,草地上奔跑的欢愉,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坚实的底色。 山林静默,见证着又一个寻常周末的结束。但书香已经随着风筝线,把我们母子紧紧系在一起,系向更远的远方。那远方,有他即将展开的人生,也有我重新发现的自己。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