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三八】三十而行,向阳破茧 —《三十岁,一切刚刚开始》读后感 | ||||
| ||||
初闻李尚龙的《三十岁,一切刚刚开始》,这充满希望的书名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温柔邀约,深深地吸引着抵达三十岁关口的我。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书中那些在深夜敲击键盘的声响。 三十岁,在传统观念里,似乎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人们总习惯用各种标签去定义三十岁,稳定、妥协或是成功、失败,而三十岁就成了对你过往一切努力的检验。 世界本身具备兼容性,不该为一个标准而建造牢笼。李尚龙在自序中写道:“人们喜欢定义别人,也喜欢被人定义,但真正的青春是无界的。”是的,有人安稳于现状,有人在迷茫中徘徊,有人刚刚确定理想,也有人终于实现了愿望……成年的意义,在于不断推翻年轻时奉为的真理,打破世界对自己的禁锢,解锁更多人生的权限。 我看到了作者的三十岁,他焦虑、痛苦、挣扎、迷茫,但没让这样的情绪指引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从新东方英语教师到辞职创业,从电影导演到网络教育APP的创立与运营,似乎每一步都不是常规意义的奋发图强,但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新生。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一路走,一路甩掉灵魂里的杂念,用自身轨迹证明:真正的成长始于对标签的反抗,始于在废墟上重建自我。 于是,我们看到了如此精彩的三十岁——那些在至暗时刻依然选择向光而行的岁月。 创业初期,他交不起房租但仍然坚持写作;痛苦迷茫时,他深夜大醉但没有耽误过一次课堂;寻找梦想时,他无数次号啕但没有放弃过每个微茫的机会。这一切都让“逆风不怂”四字有了血肉的温度,他用自身行动给出了打败焦虑最好方式的答案,那就是赶紧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 就像他在书中引用的马克·吐温的名言:“年龄是一种感觉,如果你不介意,它什么都不是。”三十岁不是迟到的焦虑,而是精准踏进属于自我的战场。在路上的人,不会觉得焦虑,他们只会感到充实。就像他自己,所以,世俗的时间在他这里停滞,唯留下价值的刻度。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不屈又真实的灵魂。他接受生活给予的锉磨,但并没有屈服。迎着这些磨难和砥砺,他勇往直前地开辟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当然,作者也为我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他询问我们的三十岁应当如何度过,他疑惑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三十岁。他没有给出的答案,藏在自己的故事里,也藏在每一个读者的感受里。 那些被现实揉皱又展开的文字,给了我莫大的力量,它们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噼啪燃烧,烧穿了我心中关于年龄的陈规旧茧,让我也忍不住为三十岁的起步而欢呼。没错,是欢呼。三十岁不是世俗定义的“而立之年”,是一场盛大的破茧仪式。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三十岁,于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谈及具体的年岁,我其实不太有明显的感知,它好像就单纯是一串数字,游离在我的生命中,随着时间的卡尺,一格一格往前推进。而我还是我,按着我自己的生命节奏在走,体会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更像是两条没有什么交集的平行线,顶多在谈及具体年岁几何时,对彼此微微颔首,点头之交罢了。 那三十岁代表着什么?它什么都代表不了。它是我们来到这世界的第三个十年,十年懵懂,十年读书,这是我们能自主决定自己人生以及重新拼搏的起点,准确来说,三十岁不是青春的落幕,而是梦想再次起航的号角,是花园里刚刚盛开的花朵,是向阳破茧的关键时刻。 站在三十岁的路口,我们是最新的大人,也正处在最好的年纪。我们拥有着比二十岁时更丰富的阅历、更成熟的心智,也有着无限的可能。或许,它不如我想象的洒脱浩荡,或许它也曾拥有无数桎梏和束缚,但我依然在努力地成为眼下最好的自己。 手机屏幕亮起,是母亲发来的语音:“记得按时吃饭。”点开语音的瞬间,听见背景里父亲在哼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突然懂得李尚龙说的“三十岁是新的起点”——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三十岁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站点。当我们学会在父母的唠叨里听见牵挂,学会在孤独中与自己对话,在困境中保持向光而行的勇气,那些被岁月打磨的棱角,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 三十岁的我依然平凡,依旧在琐碎的生活中闪烁着微茫却独特的光,但我也无比感谢阅读这件事,感谢那些在深夜里与文字共舞的时刻,让我见到许多“他人”的人生,审视众人眼中的三十岁,辩证地看待岁月,变成了少女时代从未想象过的独立、坚韧、勇敢和坚定的人。 合上扉页,我想,人这一生可以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永远逆风不怂,乘风破浪。 因为,三十岁,一切刚刚开始。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