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三八】在时光流转中安放我心

时间:2025-04-15 信息来源:华东公司 作者:芸 姝 字号:[ ]

在一众诗人、词人中,我独慕苏轼;在他的众多墨迹中,我独乐《定风波》。竹杖芒鞋的身影,在历史长卷中踏出深浅不一的印痕,遗落在耳畔的穿林风雨声,为人生标注了生动的注解,苏轼给予世人的,恰是那份在飘摇风雨中自成天地的从容。

世人常叹苏轼豁达,却少追问这豁达如何炼成。苏轼几经贬谪,最远一次被贬到了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但是,当时的海南可绝非我们今天的度假胜地,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曾经呼朋引伴,居于庙堂的苏轼,身边好友寥寥无几,仕途和生活起起落落之下,他仍豪迈地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佳句。苦难从未消失,但他选择以审美凝视苦难。

的确够豪迈,也的确自洽。“自洽”这个词是我刚刚学到的,网络给我的解释是:“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我堪堪理解,觉得应该是自我安慰的意思吧。我们总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评判,小来小去的,也许是衣着妆容的不相称,也许是言谈闲语的不恰当,大了说,也许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林林总总,总之是逃不开、躲不掉的。

当你接受和反思时,是否就给自己的人生套上了枷锁,困于一时一事。又或者陷入了自我循证的死循环,频繁自扰。我是“小心眼儿”的,所以,更加敬佩苏轼的豁达,敬他羡他于剧烈的命运起伏中,用笔墨留下关于人生困境最诗意的解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世人爱慕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却常忽略他从未真正远离尘世。杭州疏浚西湖的淤泥筑成苏堤,惠州捐犀带助建东新桥,儋州开馆授徒教化黎民……越是重踏他的足迹,越是感慨他对生活的热忱。

苏轼外放杭州,适逢西湖久无整治日渐颓败,官府花了大钱整治西湖却未见成效。他的前几任欲废湖造田。苏轼则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绝对不能废的。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造福一方,也成就了他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杭州百姓为感激苏轼,以成堆猪肉馈之,他研究出“慢着火,少着水”的炖肉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佐料,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留下了最动人的“东坡肉”,他将生活的“肥腻”熬制成了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将琐碎生活点化为艺术,在人生最低处活出了最高境界。

我曾经两次漫步在杭州西湖的苏堤之上,当串联起苏轼起起伏伏的人生时,才能稍微体味“苏堤春晓”的人文魅力。

我们都是时空长河中的一粒微尘,在你困惑现实与前途命运逼仄不已时,不妨像苏轼一样到文字中感悟浩荡的精神天地。前人笔下的壮阔江山,辞赋中的精神图腾,也是我们这些后人不断的精神追索。

站在千年后的今天回望,苏轼的人生轨迹恰似他笔下的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生就是这样起伏不定,有高潮与低落,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在时光的流转中找到安放心灵的所在。苏轼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逃避命运的捶打,而是如何在风雨中保持心灵的澄明。纵使时光如流水,我依然要在岁月深处,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笃定。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