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另一个课堂 | ||||
| ||||
从教师到仓库管理员,这样的“人生跨度”似乎很让人费解,免不了有人问我:执笔教书的人,何以安于这尘土飞扬的工地呢?答:因为爱情。 先生参加江苏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工作很忙,一年之中我们难见几面。这不是我想要的婚姻生活,于是,我放弃了自己的工作,跟着他走到了仑山湖畔,成为一名工程建设者。这份选择的确需要勇气和胆量,但人生已然无关长短,又何妨“任性”一回?爱情本就不是用来相互期待和凝望的,对我而言,我们一起望向同一个方向才更有意义。 清晨,教学楼里的铃声还在记忆深处回荡,我已站在了这片堆满钢材与电缆的场院。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取代了晨读的琅琅书声,钢筋的冷光映着远处未褪尽的粉笔灰,像一场奇妙的叠影;午后的阳光斜斜地切过料场,把工字钢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极了数学题里的辅助线。远处的吊臂缓缓旋转,轨迹如圆规画出的弧,精准得让人心安。而那些堆叠的镀锌板在光下闪烁细碎银斑,像是物理学中的衍射现象突然有了生命;夜幕降临时,我坐在办公桌前,整理一天的票据与报表,指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很像批改作业时的声音,人生的“配乐”多少有点玄幻,总是摆脱不掉最初的情怀。 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你可以说它沉闷,我却可以让它开出花来。 仓库像一本厚重的词典。镀锌钢管挺拔如竖排的诗行,电缆卷轴蜷曲成逗号,弯头和三通是括号里的小注,总在不起眼的角落等待着为主词条增添深意;螺栓与螺母则是标点,小小的,却一个也不能少,少了,整段“工程之句”便读不顺畅。 我曾教孩子们识别比喻、拟人、排比,教他们体会字里行间的温度。如今站在这仓库里,竟觉得这整个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它沉默,却充满叙事。螺栓的螺纹里藏着铁屑的呼吸,电缆的铜芯中裹着电流的脉搏,就连沉睡的桥架,也在无人注意的时分悄悄积攒着奔赴使命的暖意。它们不是死物,只是等待一个时机,成为更大叙事的一部分。 当卡车轰隆隆驶进卸货区,挡板放下,阳光涌进去,镀锌层反射出刺眼的白光。百十副两米长的桥架并排躺着,像一条沉默的金属长龙。一副、两副、三副……恍惚间回到批改作文的夜晚,一字一句不敢马虎。数字与符号,在此刻也是一种语言,严谨、准确、不容抒情,却自有其庄严。 朋友问我,会不会怀念讲台?我说,我从未离开。只不过现在的“学生”,是这些沉默的钢、隐忍的铁、等待被通电的电缆。它们不说话,却比谁都懂得以身载道、以形传神。而我,依然是那个埋首“字句”的人,只是课本换得更厚重了些。所谓讲台,从不是一间屋子的限定,有人在教室里教知识,有人在工地上筑根基,本质上都是在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 生活从来不是选择,而是延伸。粉笔灰与水泥尘在夕阳里共舞,落定处,如同生活的注脚。我站在这片 “课堂” 上,看着钢材成架、电缆成网。我写下的,从来都不只是报表上的数字,那是用钢铁作笔、大地作纸,誊写的时代答卷。每一个数字都要精准,每一根钢材都要坚实,就像当年教孩子们写的每一个字,都要端正。因为这答卷的得分,关乎山河壮阔,关乎家国安康。 这是我的另一个课堂。这里有我与先生朝夕相伴的“小爱”,更有将青春献给山河的“大爱”。在这里,我也教会了自己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