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太行山上》忆峥嵘岁月,承红色基因促水电发展

时间:2025-09-10 信息来源:制造安装公司 作者:王 莹 字号:[ ]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重温了《太行山上》。当银幕上太行山的苍茫轮廓缓缓展开,枪炮声与冲锋号交织回响,我仿佛穿越时空,在光影中触摸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八路军将士的铁血征程里,读懂了红色精神穿越时空的力量。

重看《太行山上》,依旧被影片里那份穿透屏幕的赤诚与坚毅所震撼。这部电影没有用华丽的特效堆砌战争场面,却以最质朴的镜头语言,勾勒出1930年代太行山脉上,八路军与百姓共赴国难的悲壮画卷。最让我动容的,是影片中那些不加修饰的细节:雪地里,朱德总司令接过士兵递来的半块冻硬的窝头,掰成小块分给身边的警卫员,自己只留下最小的一块;深夜的战壕里,彭德怀副总司令借着微弱的月光勘察地形,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作战路线,棉服领口结着厚厚的冰霜,却始终目光如炬;战斗打响时,年轻的战士王小宝抱着炸药包冲向敌堡,炸药引线灼烧的火花映着他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倒下前的最后一刻,他用尽全身力气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冲击力,让我真切看见,英雄不是天生的强者,而是在绝境中选择坚守的普通人。正是这些鲜活的画面,让我深刻铭记民族苦难与抗争历史,更让“坚守信念、勇担使命、军民同心、攻坚克难”的红色基因,与我们水电人“建大国重器、护江河安澜”的职责使命,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强烈共鸣。

影片中,八路军将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展现出的“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坐标。彼时的太行山区,缺衣少食、装备简陋,战士们踩着露趾的草鞋、扛着打光子弹就用刺刀的老旧步枪,面对的却是拥有飞机大炮、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但从平型关大捷中,战士们趴在冰冷的山地里潜伏数小时,只为给日军致命一击;到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官兵顶着敌机轰炸,硬生生用步兵武器击落日军战机,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他们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在绝望中开辟希望,用生命诠释了“为了民族、为了国家,血战到底”的誓言。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水电六局的建设历程:从驰骋白山黑水建设水电站,到扎根西南边陲攻克超大洞室开挖工程难题,再到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水利水电项目,我们何尝不是在“战场”上攻坚克难?无论是应对汛期施工的紧急挑战,还是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技术难关,影片中八路军将士“啃硬骨头”的韧劲,都在提醒我们:越是艰险越向前,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在水电建设的征程中不断突破。

影片里“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是我们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做好水电工程的根本遵循。太行山区的百姓,明知日军 “三光政策”的残暴,却甘愿用生命守护八路军:李大娘把家中仅有的两只下蛋母鸡杀了炖汤,端到伤员面前时,自己的孙子却在一旁咽着口水;十五岁的放羊娃小石头,主动给八路军当向导,带着部队抄近路穿过悬崖峭壁,却在返程时被日军发现,为了不暴露部队行踪,他抱着日军滚落山崖;全村的妇女连夜坐在煤油灯前赶制布鞋,指尖被针线扎得流血,却没人停下,只想着让战士们能穿上暖和的鞋子打仗——正是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紧密联结,让八路军在绝境中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让太行山成为抗击日寇的铜墙铁壁。

这与我们水电工程建设的初心不谋而合。水利水电工程事关民生福祉,从保障居民用水安全,到为地方提供清洁电力,再到守护流域生态环境,每一项工程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水电人,我们不仅要建设高质量的工程,更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倾听百姓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在施工中保护好周边生态,在运营中保障好民生供应,让每一座水电站、每一项水利工程,都成为连接党和人民的“连心桥”,这正是对“军民同心”红色传统的传承与践行。

影片结尾,硝烟散去,夕阳洒在太行山的沟壑间,幸存的战士们扶着战友的墓碑,在山巅插上五星红旗。镜头慢慢拉远,太行山的轮廓与国旗的鲜红融为一体,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英雄们的生命或许会落幕,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中。对于我们水电六局而言,纪念胜利不是停留在缅怀,而是要将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实干动力。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水利水电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央企员工,我们要以影片中的英雄为榜样,把红色精神融入岗位实践:在技术创新上,要传承八路军“敢闯敢试”的精神,针对水电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组建攻关团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以技术突破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在工程建设中,要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在团队协作上,要弘扬“团结一心”的优良传统,像太行山上的军民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在责任担当上,要牢记“国之大者”,主动参与国家重大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服务“双碳”目标,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水安全的征程中展现水电六局的担当。

80年岁月流转,抗日战争的烽火虽已远去,但红色精神永不过时。《太行山上》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行动的动员。我们必将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实干担当筑梦——在水电站的轰鸣声中,在水利工程的建设现场,把对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精益求精的执着,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属于水电人的奋斗华章!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